传情达意的手段和意义


每当人们谈及印度古典舞,便会立即想到它那变幻多端的面部表情、复杂多变的手势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脚下节奏。所谓面部表情,指的是用以表现各种感情的面部动作,既细腻入微,又夸张变形,以强化表现的效果;所谓手势语言,意味着一种表意性的语言,共有67种,其中包括24个单手势、13个联手势和30个舞手势,而全部的手势语汇则多达4000个。也就是说,前者主要是传情的,而后者主要是达意的。所谓脚下节奏,即保持身体动律的手段,而各种节奏练习的高度发达,则需要学生花10年时间去掌握。

千变万化的手势语言,内涵分别为:左上:手持花环;右上:爱神;左中:蜜蜂盘旋于鲜花之上;右中:保护与陈述;左下:荣誊;中下:鹿;右下:鹦鹉,摄影:[印]古尔米特·萨克罗。
印度的手势语言是象征性的,并且不使用嗓音,但却能够活灵活现并令人信服地传达出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介词来。举凡人地之间的各种神灵、人物的各类思想、感情、动态、举止,号称无所不能的表现。
交流对于印度的各种舞蹈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印度的古典舞来说,就更是举足轻重了。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理解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得一个舞蹈成为古典风格的作品。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古典舞的形象绝对不是一夜之间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了一个很长的时间才得到完成的。技术得到明确的程式化、提炼化和规范化,表演符合这种既定的和刻意追求的艺术样式,这一切均需要经年累月的锤炼。

脚能说话的古典舞——卡塔克,摄影:[印]阿维纳西·帕斯里查。
感情的表达对于印度古典舞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成分,但远不是出自本能的或一时冲动的结果,而是通过演员训练有素的身体、加以表现的意愿和清醒自觉的理性去进行的。与西方的体验-表现派决然不同的是,在印度古典舞的排练和演出中动用真实感情的学生,不但不会受到师傅的褒奖,反而要挨师傅的板子,因为印度的古典舞从一开始,就是一门高度理性化的艺术,而表演艺术家们的炉火纯青,恰恰表现在能够毫不动情地仅用貌似痛苦的动作表情去赢得观众的泪水,而不像其他表现派艺术那样,强调演员必须动用真实的感情,才能打动观众。

表现戏剧的古典舞剧——卡塔卡利,图片:印度音乐舞蹈戏剧院。
实际上,仅从古典舞与民间舞的区别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古典舞作为一种远远超越生活、达到高、精、尖层次的表演艺术,首先是为了满足观众的,而民间舞则首先是为了满足舞者自己的。因此,西方的所谓“体验-表现派”,归根结底,首先是为满足自己宣泄感情的要求寻找借口,而满足观众只不过是个副产品罢了。两者间的另外一个显著不同是,古典舞产生于个体,刺激的是演员和观众(两者通常是分离的)的理性;而民间舞则产生于群体,刺激的是舞者和观众(两者常常是一体的)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