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洛塔及其舞蹈团

加洛塔及其舞蹈团

让-克劳德·加洛塔1950年出生于法国,20岁就读美术学校时,才开始对舞蹈情有独钟。此后,他飞往纽约,在因合理运用《易经》而独树一帜的纯舞大师默斯·堪宁汉门下学舞,回国后则组建了埃米尔·杜布瓦舞蹈团,并在各级政府宽容的政策和充裕的资金支持下稳步成长。

加洛塔历年来的重量级作品有《尤里西斯》、《母亲》、《罗米欧与朱丽叶的传说》等,以及为巴黎和里昂两大歌剧院芭蕾舞团创作的《尤里西斯的变奏》、《舞者的孤独》和《吸血惊魂》;这些作品深受业内外人士的好评,并为他赢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勋章、国家舞蹈大奖等等殊荣,以及率团赴23个国家巡演,并屡屡获奖。

加洛塔的最新作品是部当代舞剧,名为《马可·波罗的眼泪》,2000年秋作为委约作品在里昂国际舞蹈双年节首演时便备受青睐,因为它在舞剧创作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新鲜经验,而在翌年的亚洲巡演中,也引起曼谷、北京、上海、汉城、静冈(日本)观众的浓厚兴趣。

该剧的突出贡献在于,加洛塔首先为自己卸掉了讲故事的负担,打破了传统芭蕾舞剧那种过分依赖文学剧本、舞台场面富丽堂皇、必须借助程式化哑剧、手势和面部表情的叙述模式,而以朴素无华的动作语言为载体,去着重传达马可·波罗浪漫的内心感受和坎坷的人生历程。舞台上,来自法、日、韩等国的九位舞者按照高低错落、聚散有致的调度手舞足蹈、摸爬滚打,其迅疾灵巧的地面动作和变幻莫测的方向意识也令中国同行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img

让-克劳德·加洛塔编导,他的舞团演出的当代舞剧《马可·波罗的眼泪》,图片:法国埃米尔·杜布瓦舞蹈团。

作为艺术特色,加洛塔在结构上,从委约创作的文字剧本中,选择了那些足以激发其非文字编舞想象的具体场景,并逐渐发展出彼此的逻辑互动,捕捉住其中的整体节奏,然后以倒叙性的回忆和意识流的方式来贯穿全剧,而不按传统定势去强调情节的连贯性;在风格上,他选择了一条以咏叹调抒情为主,以宣叙调叙事为辅的路线,以突出舞蹈“长于抒情,短于叙事”的美学特征;在地点上,他选择了《马可·波罗行记》诞生的监狱、意识流中的荒野、营地、广场、港口、鱼市、婚礼、节日,而不交代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国家;在时间上,他选择了马可·波罗在入狱期间、口述成书的艰难过程和出狱之后的若干片段,而不纠缠具体的年代;在音乐上,他委约著名旅法中国作曲家许舒亚写作,并动用交响乐队和高科技手段制作了既有悠远东方情调,又有西方当代技法,并充满强烈戏剧冲突,足以令人荡气回肠的作品,以表现东西合璧、古今共融的艺术追求;在服装上,他接受了灰色的总体基调和简约的后现代样式,以体现整部作品的理性特征和悲壮色彩;在舞美上,他接受了极富东方情调和弹性特征、去掉全部竹叶而成为抽象线条的竹林,颇具中国特色的朱红门板,象征监狱的板条,以及经纬分明、象征整幅世界地图的地板胶;在灯光上,他则接受了穿透力十足的设计和象征性充裕的语言。

演出中,舞台左后方和台口左右侧,为舞者们的动作张力推波助澜者,是法国打击乐演奏家蒂埃里·米若格里奥和中提琴演奏家文森·德布吕纳,以及中国民族管乐演奏家张维良,三位名家潇洒自如的气质、游刃有余的技巧、出神入化的演奏和古朴空灵的意境,使观众沉浸在浓浓的中国情调和淡淡的东方美感中,并久久不能自拔……

可以料想,倘若马可·波罗在天有灵,一定会发出由衷的赞许,因为该剧的创作、表演和演奏队伍之本身,已体现出东西方文化在新世纪的水乳交融,而该剧的问世及亚洲巡演,则更是全球化进程日益提速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