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舞蹈团

img悉尼舞蹈团 img

悉尼舞蹈团建团于1971年,原名为新南威尔士舞蹈团。它在国际舞坛上如日中天的地位主要归功于艺术总监格莱姆·默菲的贡献。默菲是继罗伯特·赫尔普曼之后第一位蜚声国际的澳大利亚大编导家。

舞团的前身是原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独舞演员苏珊·缪西兹发起的一个以普及教育为目的的芭蕾舞团,1971年过渡为一个当代舞团,以适应其常驻新开张的悉尼歌剧院的需要。1975至1976年间,荷兰舞蹈家亚普·弗莱尔将美国现代编导家格兰·泰特利和安娜·索科洛的作品引入该团,直到他的接班人默菲上任。

格莱姆·默菲 1950年11月2日出生于墨尔本,1966年入澳大利亚芭蕾舞校习舞,三年后转入纽约的乔夫雷芭蕾舞校深造,毕业后陆续在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英国的赛德勒斯·威尔士皇家芭蕾舞团和法国的菲利克斯·布拉斯卡舞蹈团跳舞,并于1971年推出了自己编导的处女作。1975年,他以自由编导家的身份返回祖国,翌年出任悉尼舞蹈团艺术总监,并开始将重心转移到了由澳洲人编舞(以他为主)、作曲和设计舞美的作品上。在舞蹈家珍妮特·韦尔侬的帮助下,他陆续创作出了50多部作品,包括许多规模庞大的、风格折中、笔触辛辣的作品,由此带出了大批的热心观众。

img

悉尼舞蹈团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艺术节”上首演的新编现代舞剧《神话》,编导:[澳]格莱姆·默菲,舞者:[澳]卡瑟林娜·格里菲斯/西蒙·特纳,摄影:[澳]里查德·德·沙扎尔。

在语汇上,他在原来的古典语汇基础上,无所顾忌地补充一切自以为对特定作品必要的动作,如百老汇的歌舞喜剧、灯效和道具、电影和录像、体操、哑剧,甚至踢踏舞和滑板等各种成分,比如在1980年流行风格的舞剧《达芙妮丝与克罗埃》、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艺术节上首演的舞蹈史诗《神话》等。

默菲的作品可谓题材广泛,包括表现法国作家、舞美设计家和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的顶梁柱之一让·科克托生活与世界的《罂粟花》、描写户外生活的《谣言》、追思过去对现代的影响的《祖国》、探索绅士淑女间隐秘却狂热性爱的《闪烁》。性爱主题一直是默菲作品中的王牌。《房间》发生在但丁式的梦幻世界,地点却变幻莫测,但明显处理的是浪漫的幻想和性爱的朦胧,而《威尼斯之后》则将托马斯·曼的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用作了跳板,去完成默菲本人对青春、欲望和死亡的冥想。

80年代以来,默菲先后为澳大利亚委约创作了《十二点过后》、《美术馆》等保留节目,1988年还为澳大利亚200周年庆典编导了巨型舞蹈《广阔无垠》,这个舞蹈使用了澳大利亚舞蹈剧院、昆士兰芭蕾舞团、西澳大利亚芭蕾舞团和悉尼舞蹈团四个舞团的舞者,其磅礴的气势令人久久难忘,更为他赢得广泛的盛誉。此外,他还曾为奥林匹克冰上舞蹈冠军托威尔和迪恩编导过一部电视神话专题片《火与冰》,同样受到高度评价。

90年代以来,他的作品开始向着更加实验性的方向发展,《自由的根音》便是其中的成功作品——翩跹的舞者同现场的乐师融为一体,此起彼伏的动作落地声与五花八门的敲击玻璃器皿声相互交织,构成了一首视听俱全的动作音乐诗,实可谓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