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菲诺舞蹈团
弗朗索瓦·拉菲诺1953年出生于法国,他的名字在法国和欧洲相当响亮,而他的当代舞蹈团则因演出他那些颇有创意的当代舞而闻名遐迩。舞团的前身为巴洛高舞蹈团,1990年建团,同年便来华进行过令人难忘的公演,并经常出现在各大国际舞台上,素以其大胆的创意和精湛的舞艺赢得各国权威评论界和喜新厌旧的观众们的青睐。和其他许多现代芭蕾舞团一样,该团问世之初就立志融古典芭蕾的传统与现代舞的精华于一体。但在生存的重压之下,它已用更快的步伐,将审美趣味和演出风格向“当代”转移,以便在更大程度上贴近我们这个时代,免遭被时代无情淘汰的命运。
《永别》是一出探讨生死观的现代派中型舞剧,1994年首演于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拉菲诺在失去了亲密的合作者——法国另一位著名编导家多米尼克·巴古埃之后曾一度悲痛欲绝。痛苦中,他从德国作曲家海顿的交响曲《告别》的最后一个乐章和《哀悼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结构中,清晰地悟出了这部舞剧的生命主题甚至调度方式:在前者中,演奏家们依次离开乐队,并以递减的方式走向尾声,最后只剩下第一小提琴在那里孤寂地呻吟;而在后者中,蜡烛则于弥撒结束前相继熄灭。
拉菲诺通过创作这部作品,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并向挚爱的友人隆重告别,而且深化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多段不同规模的舞蹈,舞剧表现了人类在茫茫的夜色中,凭借着各自不同的感觉和胆识,摸索着属于自己的路径,寻找着人生的终极意义。舞者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和松弛自如的动感完美合一,为作品创造出一种奇妙的反差,而如果按照传统的舞蹈定式和发展惯性,这种高强度的投入势必会导致身心同步的紧张。手臂的作用常常变以往的随动为此刻的主动,有时甚至成为整个肢体动作的推动力。在颇为讲究的灯光效果之下,舞台空间时而由一块黑影切分成左右两边,时而又有几支手臂和几个脑袋先后分离地从侧幕条伸出并叠置,令人联想到生与死的来去无常,以及其间的必然与偶然性联系。在伴唱的歌声中,舞者们经常按照轮唱式的舞台调度,营造出此起彼伏的动态形象。拉菲诺敏锐的音乐感觉和丰富的动作想象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