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布兹当代舞蹈团

img基布兹当代舞蹈团 img

70年代以色列创建了“基布兹当代舞蹈团”。“基布兹”在希伯莱语中是“集体农庄”的意思,这些集体农庄分散在全国各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但是,这些集体农庄却是20世纪人类社会中一个伟大的奇迹——不仅完整地体现了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而且还如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

在国际舞坛上,基布兹当代舞蹈团也是个独一无二的优秀表演团体——既坚持扎根于泥土,却又不忘紧跟时代。它草创于1970年,正式建团于1972年。创始人耶胡迪·阿农女士自1974年开始担任艺术总监。

阿农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蹲过法西斯的集中营。在集中营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她通过手舞足蹈,保持了乐观精神,由此意识到舞蹈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并发誓如能活着出去,一定要终生从事舞蹈,让更多人享受到舞蹈的欢乐。她自由后,在布达佩斯加入了犹太人青年运动组织,并有机会向德国现代舞大师库特·尤斯的弟子正规学舞,从而对舞蹈的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舞蹈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人们真切地表达自我,并开掘自己的创造力。

30年来,这个舞蹈团经历了一条既艰难曲折又令人回味的发展道路。当艺术界人士看到,这些舞者兼劳动者们常常情不自禁地抽空在牛圈里压腿,在稻草中下蹲,在田野里旋转,在夜幕下大跳时,则难免在感动之余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长此以往,只能使舞者的水准永远停留在业余的状态中,而难以走向国际舞台;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正是这种泥土的芳香保持了舞者们对生活的真实热情和对舞蹈的如饥似渴,正是这种深深植根于泥土的艺术之光彩形成了这个舞团独树一帜的个性魅力。

30年光阴飞驰而过。这个舞蹈团以其日益强大的演员阵容和编导实力,尤其是那弥足珍贵的质朴和铿锵有力的力度,不仅冲上了国际舞台,而且吸引了许多最知名的国外编导家。不过,作为饱经沧桑的以色列人,尤其是从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及其后裔的心灵深处,总无法彻底进入某种宁静的纯舞蹈领地——在本团专职编导家和现任艺术总监拉米·贝尔的大量作品中,对和平的关注和向往可谓是永不消失的主题。

贝尔生长在基布兹集体农庄,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怀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当许多基布兹的孩子长大出走时,他却毫不动心。他曾赴美、英深造现代舞,1984年编导的《摇马麦克尔》获“格特鲁德·克劳泽编导比赛”的一等奖,两年后因对以色列舞蹈贡献卓著而获“雅尔·夏皮拉奖”。18年来,他在阿农的栽培和支持下,创作出了许多动人心魄的力作来,如《裸城》、《战争备忘录》等等。

img

基布兹当代舞蹈团表演的当代舞:《战争备忘录》,编导:[以]拉米·贝尔,图片:基布兹当代舞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