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传人中的风云人物

img第三代传人中的风云人物 img

安娜·索科洛 1910年2月9日生于康涅迪格州的哈特福德,2000年3月29日逝世于纽约市。演艺界公认,除了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之外,在用剧场艺术无情揭露孤独和由此产生的绝望这类主题方面,索科洛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也正因为如此,索科洛曾应邀为贝克特的若干无词戏剧设计动作,就不足为奇了。作为格莱姆第一代的清一色女传人中最有个性,因而在创作上也最有成就者,索科洛仅在格莱姆舞团里呆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但即使是在这个期间,她便已开始独立举行舞蹈发表会了,并且有了自己的舞蹈团,代表作有《抒情组舞》、《房间》、《六人相聚》等等。

作为出色的教育家,她还在纽约的朱利亚德音乐学院舞蹈系任教多年,并为其中比较成熟的学生舞者创作了许多作品。1962年,她在纽约重新创建了自己的舞蹈团,起名为”抒情戏剧舞蹈团”。同年,她荣获美国《舞蹈杂志》年度大奖,奖状上这样明确地总结了她的三大贡献——“出类拔萃的正直”、“无所畏惧的创作”和“打开了爵士舞动作深入人类心灵的大门”。

埃里克·霍金斯 1909年4月23日生于科罗拉多州的特里尼达,1994年11月23日逝世于纽约市。同大多数早期的现代舞蹈家不同,霍金斯闯入舞蹈圈之前,已是世界名校哈佛大学希腊专业的学生,只因看了德国男性舞蹈家哈罗德·克罗伊茨贝格那充满阳刚之美的表演,而弃文从舞,在美国芭蕾学校习舞,并曾亲自向克氏学习。1935年,他加盟美国芭蕾舞团做了演员,并且还在芭蕾大篷车演出团登台表演。1938年,他被现代舞大师格莱姆相中,从而开始了与她为期13年的合作,不仅成了她的第一位男演员,为她的中期代表作创造了男主人公的角色,而且做了她的丈夫。

img

埃里克·霍金斯64岁时的英姿,摄影:[美]丹尼尔·克拉梅尔。

1950年,霍金斯独立门户,翌年创建了自己的舞团,并很快开始了与现代作曲家露西娅·德乌戈谢芙斯基的长期合作。他的动作风格与格莱姆的大相径庭,不再痉挛抽搐、不再充满戏剧张力,而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他的作品内容也和格莱姆的分道扬镳,不再是有人物形象、带心理冲突的舞剧,而全部是抽象、概括、朦胧的舞蹈诗,因此,标题颇为神秘莫测,并富于哲学意味,如《突如其来的蛇鹈》、《一只夏季苍蝇的两只内在脚》、《子夜的形态》、《黑湖》、《内心天空中的天使》等等。

默斯·堪宁汉 1919年4月16日生于华盛顿州的森特雷利亚。在美国现代舞的历史上,他不仅是连接格莱姆的古典现代舞与后现代舞的关键人物,而且被誉为“新先锋派舞蹈之父”。堪宁汉早年曾在家乡学过一些踢踏舞、民间舞和舞厅舞,此后便离家前往西雅图的科妮什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学校,遍学了芭蕾、玛莎·格莱姆的现代舞技术、达尔克罗兹的韵律舞蹈操、戏剧表演、戏剧史、作曲法、发声法等等。在这里,他结识了给他启迪良多并与他终生合作的现代派作曲家约翰·凯奇。在这种开放性多元文化撞击的良性循环下,1938年,他开始连续两年去本宁顿舞蹈暑期学校学习,而美国现代舞的六大巨头中有五位,都是那里的创始教员。就这样,他成了格莱姆舞团里第二位举足轻重的男主演。在格莱姆舞团的六年时间里,他主演了四部她的中期代表作《人人都是个马戏团》、《苦行僧》、《致世界的公开信》和《阿帕拉契亚的春天》。

1945年,他从格莱姆舞团独立出来。1951年,友人送了凯奇和他一本《易经》的英译本,使他们两人如获至宝。“易者,变也,天地万物之情见。”他们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大睿大智面前可谓顿开茅塞,心悦诚服地认识到,只有“变”,才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永恒不变的规律;而这个规律的重新发现又恰恰击中了当时美国舞蹈界许多流派和代表人物的致命弱点,即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竭力形成某种千古不变的所谓体系。这种违背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游离时代生活的封闭式心态和做法,给那些流派带来的只是停滞不前的恶果,并成为堪宁汉的前车之鉴。

img

默斯·堪宁汉用计算机编舞的作品《CRWDSPCR》,摄影:[美]洛伊丝·格林菲尔德。

1952年,他创建了自己的舞蹈团,使自己对《易经》的观念和方法的长期实验和运用,有了一个坚实的基地。40多年时间弹指一挥间,他用这套观念和方法不仅为美国现代舞蹈界培养出了一大批成就显赫的中青年编舞家,而且还推出了大量与众不同的作品来,代表作有《拼贴作品第Ⅲ号》、《怪动作相遇》、《冬枝》、《V变奏》、《怎样过场、踢腿、倒地和奔跑》、《热带雨林》、《易步》、《空间点》、《海鸥》、《CRWDSPCR》等等。

堪宁汉的舞蹈技术简单地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古典芭蕾的下肢,格莱姆技术的躯干,加上他本人根据“易学”观点和“机遇”方法进行大量变化和发展后的结果,因此具有强大的优越性,早已成为美国现代舞中“五大古典现代舞训练体系”之一而得到广泛使用。

十多年来,堪宁汉一面在“纯舞蹈”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一面在运用高科技手段为舞蹈服务方面两次领导了世界性的新潮流——不仅最早亲自扛起了摄像机,走进了摄影棚,从舞蹈和录像两个方面的特点着眼,探索呈现舞蹈三维画面的崭新结合方法;而且还第一个学习运用“计算机编舞”的新软件,使千百年来手工作坊式的编舞方法第一次产生了本质性的飞跃。

保罗·泰勒 1930年7月29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阿勒格尼,同恩师玛莎·格莱姆可谓老乡。最初,泰勒是锡拉丘兹大学的奖学金学生,专业却是绘画,后来又来到纽约,在朱利亚德音乐学校舞蹈系获得奖学金,从而有机会向格莱姆、韩芙丽、霍塞·林蒙、图德和玛格丽特·克拉斯科等现代舞和芭蕾名家学舞并先后在堪宁汉、珀尔·朗和格莱姆舞团作过主要舞者,特别是主演过格莱姆的代表作《克吕泰姆涅斯特拉》和《淮德拉》。

img

保罗·泰勒的《阿尔丁庭院》,摄影:[美]约翰·埃尔伯斯。

1954年,泰勒创建了自己的舞团,舞步踏遍世界许多大舞台。1996年和2001年,该团两次来华公演,引起强烈反响。作为编导家,不仅多产、富于想像和乐感,而且具有难得的幽默感。他的作品优美而有力度,流畅而富于变化,时而轻松自如得像生活,时而高度紧张得像戏剧,动作编排抑扬顿挫,张弛有致。代表作有《史诗》、《三段墓志铭》、《光环》、《大众王国》、《海滨广场》、《排练》(即他的《春之祭》版本)、《阿尔丁庭院》、《玫瑰》、《魔幻文字》、《勃兰登堡协奏曲》、《丹伯里混合曲》、《分道扬镳》、《皮亚佐拉火山口》等等。

霍塞·林蒙 1908年1月12日生于墨西哥的库利阿坎,1972年12月2日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弗莱明顿。作为美国现代舞中阳刚气十足的男演员,同霍金斯一样,在走进舞蹈界之前,也是位大学生,不过是学美术的,而且也是在看了德国表现派男性舞蹈家哈罗德·克罗伊茨贝格的精彩演出后,立志以跳舞为生的。

林蒙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大致分为五类:《圣母访问日》、《叛逆》等宗教性和戏剧性的,《摩尔人的帕凡舞》、《琼斯皇》等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曾几何时》、《小弥撒曲》等抒情性的,《少女马灵芝》等爱国主义的,以及《流放》、《我,奥德修斯》、《卡洛塔》等综合性的。

林蒙在恩师韩芙丽训练体系基础上创建的“林蒙技术”是“美国现代舞五大训练体系”之一,动作流畅而舒展,并且富于表现力,是各国现代舞者们起步的必备。他的舞蹈团第一个被美国国务院派往国外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演出。

西比尔·席勒 1918年,西比尔·席勒出生于加拿大的多伦多,早年学舞于法国和英国,随后才到美国深造,最后成为韩芙丽门下的重要传人,并最终获得“新先锋派舞蹈之母”的盛誉。作为编导家,她对舞台具有特殊的敏感,能够在空旷的舞台空间里,得心应手地建构起不同的平面、结构和气氛,并且不用排练,便能在舞蹈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好结构、发展、高潮和张力,在动作的使用上十分经济,在风格上则能做到独一无二;她对力度和空间变奏的能动把握,可与音乐实践中的调性技术相媲美,能同时保持住三种以上的不同节奏,并善于在纯动作的不同节奏和空间变化中找到笑料,长于为平淡无奇的旋律提供出人意料的联想。

作为表演家,她的肌肉能力令人叫绝,尤其是柔软灵活并能随意把握的脚和大腿初而控制于空中,继而下落时的力量,以及无与伦比的平衡能力,仅是这几点便足以令同行们叹为观止。此外,她自编自演的作品具有无性别、无年龄、无具象等“纯舞蹈”的特点,也堪称弥足珍贵。

安娜·哈尔普林 1920年7月13日出生于伊利诺依州的温内特卡。同保罗·泰勒、霍塞·林蒙一样,她最初也是学美术的,而且读的是大名鼎鼎的哈佛美术设计学校。但与众不同的是,她学舞之后,不仅学习了玛莎·格莱姆、多丽丝·韩芙丽、查尔斯·韦德曼三位名家的观念、方法和技术,而且接受了美国舞蹈理论家和高等舞蹈教育的奠基人玛格丽特·道布勒的亲传,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均具备了比较全面的修养,成为美国后现代舞的重要奠基人。

哈尔普林的贡献不仅在于培养出了西蒙娜·弗蒂、崔士·布朗等美国现代舞第四代传人中的佼佼者,而且还在于她第一个在舞蹈中提出并实践了“过程即目的”的哲学原则,创立了以研究动作、舞蹈、创作过程、神话与祭祀以及生、心理疗法和社区艺术为宗旨的塔玛尔帕学院,并以人道主义的精神为指南,创造和推广了一种抵抗并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的舞蹈疗法。

艾尔文·艾利 1931年1月5日出生于得克萨斯州的罗杰斯,1989年12月1日逝世于纽约市。同许多美国现代舞的第三代大师相似,艾利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和旧金山州立大学接受过高等舞蹈教育,主攻拉丁语言,并曾向霍顿、格莱姆、霍尔姆和韦德曼学习现代舞,向卡雷尔·舒克学习古典芭蕾,向斯戴拉·阿德勒学习戏剧表演,1950年加盟霍顿舞蹈剧院做演员,1953年霍顿过世后接任该剧院院长,此阶段还演出过《花房》、《卡门·琼斯》、《虎,虎,火光通明》等歌舞剧、电影和话剧。

img

艾尔文·艾利的《启示录》,摄影:[美]比尔·希尔顿。

1954年,他前往纽约市发展,1957年首次在此举办了个人的舞蹈晚会,并于翌年创建了艾尔文·艾利美国舞蹈剧院,足迹踏遍国内外各大舞台,被权威舞评家誉为“最佳黑人现代舞团”。1979年,他又创办了舞蹈学校。作为美国的黑人现代舞编导家,他的最大贡献是将非洲的原始舞蹈、美国的现代舞和爵士舞、欧洲的学院派芭蕾,以及灵歌、布鲁斯等美国黑人的典型音乐及其律动,完美地融为了一体。1975年以来,他还曾根据美国爵士乐作曲家埃林顿公爵的作品编导了一系列舞蹈,并先后为美国芭蕾舞剧院、乔夫雷芭蕾舞团、华盛顿芭蕾舞团创作了《尘埃》、《迷宫》、《江河》、《弥撒》、《海的变幻》等作品,更以自己的舞团为基地,推出了《布鲁斯组曲》、《启示录》、《呐喊》、《神性》、《目击》、《回忆》、《云雀高飞》、《献给伯德的爱》等精彩的保留剧目,其中的《启示录》被美国《舞蹈杂志》评选为“20世纪十大舞蹈经典”第一名。

埃尔文·尼古莱 1912年11月25日出生于康涅迪格州的索辛顿,1993年5月8日逝世于纽约市。尼古莱是又一位大叛逆者加多面手,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在创作手法上,都与其先师们的风格和嗜好——格莱姆心理刻画式的舞剧、韩芙丽社会矛盾的主题、韦德曼幽默滑稽的基调、霍尔姆科学分析的理性大相径庭,并且无法传授给任何弟子,而这主要是因为他在走上舞坛前,有过不同常人的艺术经历:作木偶师的经验使得他的舞蹈动作中经常出现木偶式的顿挫感,并能胜任舞蹈、服装、灯光的设计工作;作无声影片中钢琴伴奏的音乐基础,则使他能够自己作曲,最终形成了一种非他莫属的实验剧场。舞蹈在其中不再是主宰一切的成分,而是与音乐音响、服装、假面、道具、灯光、装置等诸门类艺术紧密结合的一种成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做“对于舞蹈,我不是一个专一的丈夫,我选择娶了许多妻子……。”

img

埃尔文·尼古莱的《人与结构》,摄影:[美]约翰·埃尔伯斯。

尼古莱称自己这种近乎完全个体劳动的作品为“音响作品”。在视觉形象上,观众只需浏览一下他的作品标题《意象》、《圣所》、《结构》、《冥河》等等,便不难想象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视觉奇观——舞者们有时会被装在有机玻璃箱里,光怪陆离的服装和灯光会使舞者们面目全非,有时像动物,有时像小丑,有时像外星人,有时像机器人,有时像几何图形,有时是难以名状的……。至于舞蹈动作本身,他更多是用来完成各种形态或形象的,因此常常出现重复的舞句,而身体的各个部位则随时可被不同色彩和效果的灯光分割(解构),然后重新组成(重构)千奇百怪的造型,使观众忘记了这些部位原有的位置和功能,从而进入崭新的和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之中,例如一排胳膊腿在水面上漂浮,一只只戴着荧光白手套的手在黑暗中飞舞等等妙不可言的纯视觉效果。尼古莱被人们誉为“舞台魔术师”,而他是当之无愧于这个独特称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