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查德·奥尔斯顿及其舞蹈团


里查德·奥尔斯顿 1948年10月30日出生于英国萨塞克斯郡斯托顿,早年在伊顿就学,后入美术学校求学。1967年,19岁的他开始上起芭蕾课来,但很快就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古典芭蕾演员,已为时过晚。但他发现在“艺术家之家”这个英国当代舞的中心,却释放着巨大的、随心所欲、甚至无所不能的诱人能量。他走进刚刚创立的伦敦当代舞蹈学校,学习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的技术体系。不久,他再次确认并强化了自己初涉舞蹈界时的自我认识;他的兴趣甚至不是跳舞,而是编舞。于是,他翌年便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编导生涯,为一个编舞工作坊创作了《通行》,那一年,他刚20岁。这种“自知之明”,应该说是他迅速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从未在黑暗中徘徊,更未误入歧途,因而较快地引起了舞界及公众的瞩目和认可。与此同时,作为合格的当代舞蹈家,他似乎从一开始便明白自己的好恶所在。
1970年开始,他先后为伦敦当代舞蹈剧院编导了《总得干点儿什么》和《什么地方都别慢》等八部作品,并加盟伦敦当代舞蹈剧院。此外,他还在伦敦当代舞蹈学校教授实验性的编舞课程。1972年,他接受了古尔本金基金会的奖金,创办了英国首批后现代舞蹈团之一的“大步流星”舞蹈团,并出任该团的编导家和团长,直到1975年赴美学习,才解散了这个舞团。
在美留学期间,为了从格莱姆的影响下解脱出来,他有选择地师从机遇编舞大师默斯·堪宁汉等人,并于1977年在堪宁汉工作室演出了由自己创作、整晚长度的舞蹈《非美国式的种种活动》。1978年回国后,他在河边工作室等处做过三年的自由身编导家,率先将堪宁汉干净利落的舞蹈训练体系带回了英国,但英国自身的抒情主义依然占有着主导的地位。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双人舞》、《风景》、《春之祭》和《晚间音乐》、《野生动物》等作品。回国的同一年,他还为英国国家歌剧院创作了《七桩死罪》。
1980年1月,他为兰伯特芭蕾舞团创作了第一部作品《铃儿高声唱》。五个月后,他被聘任为最初以古典芭蕾风格为重,随后向现、当代芭蕾靠拢的兰伯特芭蕾舞团的驻团编导,1986年2月又接任了该团的艺术总监,直至1992年卸任。正是在他的任期内,更是在他的建议下,该团于1987年易名为兰伯特舞蹈团,以便从单一的芭蕾风格中脱出身来,进入融古典芭蕾与现代舞于一体的“当代舞”风格之中。此外,这次易名之举也是为了避免以往误导观众的情形继续发生,即从一开始,便让观众明白,他们将看到的演出不再是古典芭蕾,而是其他什么舞种。这种做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了舞团能够在新的形势和压力下继续生存和发展,因而受到舞团成员们的感激,更得到了史学家们的肯定。
1992年11月,里查德·奥尔斯顿舞蹈团正式创立。短短几年的时间,奥尔斯顿已创作了许多佳作,如《选自〈彼得鲁什卡〉的动作》、《情天泪雨》、《影子王国》、《都市即景》、《宇宙尘》、《俄耳甫斯的歌唱与梦幻》、《地久天长》、《三重奏》等等。

里查德·奥尔斯顿为自己舞团编导的《地久天长》,图片:里查德·奥尔斯顿舞蹈团。
此外,他还在录像舞蹈方面有所涉猎,并成绩斐然,如1984年由英国B B C广播公司拍摄成录像的舞蹈《野生动物》,1988年为摄像机重编的《强硬的语言》,该舞蹈片成为到目前为止最优秀的舞蹈电视片之一。1996年冬,英国国家电视台第四台为他录制并播放了一部专题片《我是如何工作的》,具体介绍了《宇宙尘》的创作过程和动作体验,引起广大电视观众的极大兴趣。
从整体上说,奥尔斯顿的编舞风格总是回避讲故事,即非戏剧性的,非煽情性的,主要集中在速度和轻盈,而非重量和下坠,因此,更多地倾向于堪宁汉那种接近芭蕾的动作风格,而不是作为伦敦当代舞蹈学校和剧院技术基础的格莱姆的风格。与堪宁汉风格不同的是,奥尔斯顿的舞蹈对音乐极为敏感,并且具有更大的流动特征,更多的诗情画意,更多的泰然自若,更强的轻盈质感,更足的丰腴圆润,不干不涩,无棱无角,这几点则非常相似于英国最伟大的编导家阿希顿,可谓英国式的抒情主义在当代舞中的较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