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信子现象”
所谓“洪信子现象”,说的是1973年,当已入美国籍,并在纽约这个“世界舞蹈之都”名声大振的韩国现代舞蹈家洪信子首次回汉城公演时,无论舞界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只是陷入一种不知所云的痛苦,甚至不知所措的被动之中,并随之采取了嗤之以鼻的态度,只有以朴容九为首的评论界,从一开始便为之纵情欢呼。但17年多的功夫却使韩国的舞蹈界和广大观众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洪信子于1990年当选为韩国的“文化名人”,她那即使在纽约也仍属“先锋”或“前卫”的舞蹈居然受到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被政府当做“现代化韩国”的象征,派到中国来公演。
洪信子 是“国际最负盛名的当代韩国舞蹈家”,美国后现代舞的重要代表人物。她人生崎岖坎坷,极具传奇色彩,博学多才,集舞蹈表演家、编舞家、教育家、声乐表演家和作家于一身。1940年12月2日,她出生于韩国中西部的忠南,从小深受中国儒家和佛教哲学的影响。因父亲的工作关系,她幼年时代曾举家迁居中国,更直接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1948年韩国创立时回国。
洪信子生性敏感,与同龄孩子相比,她甚至有些早熟,小学时代便开始思考死亡等人生哲理。1963年她自淑明女子大学英文系毕业后,独自在汉城打工并做教员,准备赴美留学。1966年,她目的并不明确地只身前往美国,原来只是打算继续深造英文,但美国人的自由精神和美国文化的自主氛围使她猛醒,立志从此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在同一年,地处他乡异土的她开始对印度文化产生兴趣。翌年,她在美国现代舞大师埃尔文·尼古莱的舞蹈感召下,开始于世界舞蹈之都——纽约专心习舞四年,并先后就学于埃尔文·尼古莱、菲利斯·拉姆哈特、丹·瓦格纳、齐娜·罗梅等名师门下,以及依莎多拉·邓肯舞蹈中心、纽约大学舞蹈系等著名舞蹈教育机构,197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舞蹈教育硕士学位,1982年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联合学院获舞蹈博士学位,论文主题则为神秘莫测的东方宗教舞蹈。

《四面墙壁》,自编自演:洪信子,摄影:[美]约翰·艾尔伯斯。
自1973年起,她开始发表《祭礼》等舞作,当即以其神秘的东方哲学、简约的动作形式、简练的动态意象和离奇的结构方式,赢得《纽约时报》、《村之声》周报、《舞蹈杂志》权威评论家们的一致首肯,一跃成为凤毛麟角的亚裔现代舞名家,并陆续赴印度、香港、夏威夷、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作独舞演出。70年代中期,她加入美国籍。
1976年,她接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前往该国学习传统舞蹈、音乐和哲学达三年之久,在那里,她的人生观和舞蹈观得到进一步升华。随后,她成为将印度冥想法介绍到韩国去的第一人。1981年,她在纽约创办了由14位舞者组成的“笑石舞剧团”,先后率团赴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多国公演。继处女作《祭礼》之后,她先后推出了《喷薄》、《我是一团燃烧的火》、《诞生》、《笑石》、《从嘴到尾》、《合二为一》、《三翅果》、《此时此地》、《螺旋姿态》、《求道者》、《四面墙壁》、《小岛》、《事实上》、《大自然》、《我爱你》、《天使》、《尘埃》、《红霞》等等,赢得纽约的实验艺术圣地——妈妈实验剧场的高度信任和美国评论界的继续褒奖。
1987年,她发现了夏威夷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处具有无穷的魅力,从此,便经常独自前往那里进行独立的思考。1990年,她在这里合股创建了一个实验小剧场,从此,更加频繁地前往那里,并经常于夏季率团前往那里创作、排练和演出。
自1989年开始,她先后三次来华公演,两次来华教学,为中国现代舞的健康发展输送了大量融东西方文化精髓于一体的宝贵经验。
在旅美期间,她多次返回祖国公演和教学,为韩国舞蹈向着世界高度飞跃,并与世界舞坛的最新潮流迅速接轨,送去了必不可少的新鲜空气和强悍有力的挑战。1973年和1975年回国公演的独舞《祭礼》和独唱《迷宫》,被韩国资深权威乐舞评论家朴容九誉为“先锋派舞蹈在韩国的首次登陆”。
为了逃离大都市的喧嚣和烦躁,追求返璞归真的理想心境,她于1993年从纽约回迁祖国,在汉城近郊的京畿道竹山区安营扎寨,受到韩国文化和舞蹈界的热烈欢迎。
韩国著名舞蹈评论家金敬爱在《高丽亚那》这本韩国文化艺术季刊1994年的冬季号上,以《洪信子》为大标题发表了人物特写,并恳切地希望洪信子能够“站在老前辈的立场上,接纳我们的舞蹈界。”
在竹山这个大自然的怀抱里,洪信子一面率领笑石舞剧团韩国分团的全体成员从事户外的体力劳动,一面身心并用,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并先后赴丹麦、爱沙尼亚、德国、美国各地公演,被欧洲评论界誉为“韩国的皮娜·鲍希”。
1995年,她创办了一年一度的“竹山国际艺术节”,首开韩国露天剧场的新纪元。这个拥有1000个座位的露天剧场不仅为洪信子及其笑石舞团不断推出实验性新舞作,如《循环》、《上下求索》、《黄雀》、《朝圣》、《旅程》等等,提供了公演的场地,而且已吸引了许多东西方知名的舞蹈、音乐和美术家前去表演或举办展览。因此,这个国际艺术节已成为韩国文化艺术界中实验派艺术的一个生机勃发的活动中心。
1998年春,她率团在宏大的汉城艺术中心歌剧院公演,成为第一个登上这个韩国艺术殿堂的韩国现代舞团,为韩国现代舞进入主流演出空间铺平了道路。
洪信子兴趣广泛,曾拜师学习声乐,并多次在纽约、汉城等地举办过个人声乐发表会,先后出版音乐盒带《迷宫》、《'98第四届竹山国际艺术节声乐专集》,CD唱盘《活着》,其火热的激情和独特的音色令东西方听众无不为之震颤和动容。
在文字方面,她先后出版了韩文译著《默哈默德之歌——印度冥想秘法》和《皇室撒拉哈之歌——文学秘藏本》,两书均与韩国名僧释智贤大师合译,影响深远;此外,还有《旅印求道手记》,英文舞蹈诗歌摄影集《沉默之舞》、《路》,韩英双语对照评论及图片集《从嘴到尾——洪信子的舞蹈世界》,以及用韩文撰写的自传《为自由辨明》等,其自传成为韩国的最畅销书。
1996年,洪信子出版舞蹈明信片两套,包括其个人舞蹈形象、群舞作品及竹山国际艺术节上各国舞蹈家形象共27张;1998年,其自传的日文本同日本舞踏鼻祖大野一雄的自传和德国舞蹈剧场巨擘皮娜·鲍希的评传一道,以《为自由坎坷而舞》为标题出版,其“破天荒的人生”和“惊世骇俗的舞蹈”在日本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并被誉为“韩国前卫舞蹈第一人”和“90年代韩国舞蹈的持续冲击力”。
同年,她的又一部新书《我也给你自由——给女儿的书信集》在汉城出版,这是韩国出版物中第一部以当代人健康、开放、平等、坦诚的心态,同当代青少年及其家长一道,探讨21世纪人才生心理健康需求的著作,再次产生了轰动效应。
1998年,她根据“返璞归真”的理想,同“笑石”舞团成员们一道,自己动手设计并施工,历时两年,于汉城远郊竹山山区建造的“笑石村”——包括了帐篷式的排练厅(内铺有高质木地板,并配备了钢琴、落地镜)、露天剧场和多座全泥木结构的韩国传统式住宅,被选为韩国权威杂志《建筑世界·文化空间专集》的“90年代七大文化空间之一”,而其他六座文化设施都在汉城市区内,都是耗资巨大、高度现代化的多功能艺术中心、音乐厅、美术馆,并大多由欧美名家设计。
1980年,她曾应邀担任韩国青州大学舞蹈系的现代舞教授,但由于对重复性颇强的教学深恶痛绝,而对浪迹天涯的创作生涯情有独钟,很快便辞去了稳定的教职和优厚的薪酬,继续独立、艰辛却快乐的创作和表演生涯。
1985年,美国影业公司以她为核心人物,拍摄了故事片《“笑石”的一天》;1986年韩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在新年特辑中,播放了电视专题片《世界之巅的韩国人——洪信子》。1990年,她作为舞蹈家,第一个获得韩国“中央文化大奖”。至此,她作为“获得世界普遍赞誉的惟一韩国人”之地位得到了祖国的公开表彰,而她对韩国现代舞蹈及现代文化的卓越贡献则得到了统一的认可。1994年,韩国国家电视台又制作并播出了她的专题片。
不过,就作品自身的冲击力和长久的感染力而言,洪信子的所有舞蹈和舞剧中,当属《小岛》为最佳代表作,因为它至今仍能使各国观众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小岛》 这部诗剧虽属微量主义,但却大气磅礴,1986年首演于纽约著名的先锋艺术大本营——妈妈实验剧场,长度为90分钟。它的源起不是什么文学作品,而是洪信子个人对人类历史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严肃剖析、大胆揭露和高度提炼。从创作思想和编舞手法来看,她深受中国道家“大礼必简”、“大乐必易”、“大音息声”等乐舞思想的启发和鼓舞,并一反“西方舞蹈大跳特跳却不一定跳出什么内涵”的形式主义传统,提出了“时间实际上是一种观念,快和慢全在于你自己怎么看、怎么量、怎么比”等颇具东方哲学睿智的相对论思想,力求用最简练的静场和造型、最自然的结构和组合,以及与其他各个剧场舞蹈流派那或多或少程式化了的动作语言分道扬镳、接近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动作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一问世便受到纽约舞蹈评论界的一致首肯。
这部舞蹈诗剧属无场次类型,因而未设具体的角色或人物,只用了一位圣母般的老妇人和一个年幼少女的五次登场,以及长时间的“亮相”和切光暗场,将全剧分成了四个篇章。而贯穿全剧始终的不是离奇古怪的故事情节,而是洪信子诗化了的人与人、人与大自然间的相互关系。
《小岛》的“序幕”可以说简练到了极致——一位英俊而彪悍的男子静静地直立在一束红光之中,脚下躺着一位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他们两人在那遥远而神秘的“天体音乐”中默默地定格了三分钟之久,而正是这长达三分钟的静默,使观众看到了亚当和夏娃那清晰可见的生命律动——呼吸动作的节奏和旋律,并预感到眼前即将展现出一部惊心动魄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壮丽诗篇。
圣母般威严并稳若泰山的老妇人身着曳地长袍缓步登台,身后则是那个小姑娘推着出土文物般古老的自行车。这自行车的运用使反应敏锐的观众立即产生了某种荒诞却现代的感觉:在这与世隔绝且年代不明的“小岛”上,哪来的自行车?不过,我们很快便从这种荒诞感中摆脱了出来:不正是“现代”、“实验”、“先锋”诸如此类的标签,赋予了编导家以各种为所欲为的权利么!
第一个篇章包括了四个舞段,洪信子以极其生动形象、貌似轻而易举实则颇吃功力的动作语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女女、男女、男男间的互助、互爱、互斗、互动等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复杂关系。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段四对男女既纠缠不休、又矛盾重重的群舞:四个女子分别在四个彪形大汉的身上拼命挣扎,而四个大汉对这四位窈窕淑女又是如此地爱不释手,只能那么死死地抱住不放,最后只落了个筋疲力尽得反让姑娘们像扛麻袋似地拖下场去的结果。
第二个篇章中有五个舞段,洪信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想像力和提炼生活动作的能力,着重表现了“小岛”上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篇章应是全剧的重点,不仅有令人眼前一亮、用活生生的人体构成的、由远及近“漂流”而至的“小岛”和先民们在“小岛”上艰难跋涉的英雄创业之歌,还有人与人之间像斗鸡一样相互撕咬、尔虞我诈,结果鱼死网破、两败俱伤的悲剧性教训,更有那一座座用人的灵与肉组成的十字架,在骤然而起的人声赞美歌的高扬中缓缓移动。这分明是对人性为了生存需要和追求真善美付出的巨大代价之讴歌,更是对人类祈望驾驭大自然,最终成为“万物之灵”的理想之追求,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作为人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第三个篇章则用了时而杂乱无章,时而井然有序的群舞,表现了人类在与大自然开战的过程中不甘沉沦的斗争精神,引起观众们的热烈掌声。而第四个篇章中的“放鸟出笼三人舞”、“蒙面前行七人舞”,以及“耕耘播种”和“开山劈路”的群舞,则给大家留下了一目了然却言犹未尽的意境。
不言而喻的是,从大洋彼岸漂来的这座《小岛》给我们启示良多,尽管它,也正因为它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原来,真正的艺术,无论姓古典,还是属先锋,惟有介乎于像与不像之间,方为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