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的双轨制

img舞蹈教育的双轨制 img

在“高、精、尖”的专业舞蹈高等教育之外,法国还有一条舞蹈教育之路,是通过各大区、省市的地方性音乐舞蹈学院或学校,在全国各地广泛却极其有序地从事舞蹈的普及工作。

这类院校将学生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7至9岁为“启蒙摸底阶段”,每周上两至三次课,既普及最基本的舞蹈知识,又观察孩子天资是否足够;10至12岁为“专业分科阶段”,每周上四次课,孩子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兴趣,分别进入芭蕾、现代舞和爵士舞三个专业,开始比较专业化的学习;13岁至15岁为“继续提高阶段”,每周上课的次数更多。每个阶段结束时,文化部都要组织考试,并按成绩颁发金牌、镀金银牌、银牌和铜牌四等。在这种学习中,舞蹈天资较好并情趣浓厚的学生往往会选择芭蕾和现代舞,而选择爵士舞的则大多是为了一种自娱目的,但每个人都能各得其所。第三个阶段的优秀生同时在普通学校也正好初中毕业,有兴趣继续深造者则可报考位于巴黎和里昂的两家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这两所学院提供芭蕾、现代舞和舞谱三个专业,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毕业生可从事表演、编导和记谱等专业工作。

与此同时,还有4至6岁和18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舞蹈教育体系,前者为学龄前的教学体系,后者中已进入专业圈,但愿意深造芭蕾者可进阿尔萨斯省的缪如斯国立舞蹈中心,愿意深造现代舞者则可入昂热国立当代舞中心。而那些愿意从事舞蹈理论、经营管理,或曾从事戏剧、音乐、美术、电影专业的18岁以上人士,则可进入巴黎第八大学舞蹈系,攻读学士、硕士、准博士和博士四级学位。

地处昂热的国立当代舞中心创办于1978年,曾特邀美国现代舞大师埃尔文·尼古莱坐镇,并担任创始校长三年,是目前法国当代舞教学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该校注重实用性,毕业生都能考入国内外的现、当代舞团,其中的佼佼者更不愁进不了名家的大团。舞校每年均特邀国内外知名编导家,给学生教技术课,排代表作,编新作品。学生来自国内外,外国学生的比例占25%左右,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公民还能从当地政府领取一小笔工资。开设的课程既实用,又富于创造性:第一年主要是技术课和编舞工作坊,以及声乐和器乐训练、演出实践等等,此外还有解剖学、舞蹈史、音乐理论等相关课程。第二年则偏重演出实习,学生们组成一个舞蹈团,在国内外巡回两台节目,而外国学生的融入通常总能为整个学习、创作、理解作品和现场表演过程增添多种文化的新鲜气息和活力。

总之,我们不妨将法国舞蹈教育概括为三大特点,而这些都是值得中国舞蹈乃至整个文艺界借鉴的宝贵经验:

(1)通过上午学习文化课的根本方式,将普通中学教育的重要性落实到实处,确保了舞蹈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从而在日后改行时不至于陷入没有出路的尴尬;

(2)业余与专业既分开,又接轨,使每个舞蹈爱好者和参与者都能各得其所,显而易见,在这种大普及基础上的大提高,才是目光远大、稳扎稳打的上策;

(3)业余考级由文化部领导,保证了规范化和权威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书目

[法]热拉尔·曼诺尼著 若斯兰·勒·布尔希图片编辑:《世界舞蹈表演及编导名家图录》,羽毛出版社1993年版。

[英]艾弗·盖斯特著:《巴黎的浪漫芭蕾》,舞蹈书店1980年版。

[美]帕梅妮娅·米格尔主编:《浪漫时期芭蕾印刷精品图录》,多弗出版集团1981年版。

[法]热拉尔·曼诺尼/皮埃尔·茹奥著:《巴黎歌剧院芭蕾明星谱》,巴黎国家歌剧院/西尔维埃·梅辛热尔出版社1981年版。

[法]马塞尔·米歇尔 伊莎贝尔·吉诺著:《20世纪舞蹈》,博尔达斯出版社1995年版。

[法]雅克丽娜·鲁滨逊著:《现代舞法国历险记:1920—1970》,布热出版社1990年版。

[法]西尔维·克雷梅奇著:《当代舞的特征》,西龙出版社1997年版。

[法]塞纳-圣德尼国际舞蹈比赛组委会主编:《世界舞蹈:1994年第四届塞纳-圣德尼国际舞蹈比赛图录》,纯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英]本·勋伯格主编:《世界芭蕾与舞蹈年鉴》,1989—1994年共5卷,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玛丽琳·亨特文 欧建平译:《水晶般的舞蹈团——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蹈艺术》1988年第3辑。

蒲以勉:《里昂来的灰姑娘》,《舞蹈》1989年第7期。

欧建平:《评法国莱因芭蕾舞团的名作晚会》,《舞蹈》1997年第4期。

邹启山:《法国的舞蹈艺术节和舞蹈比赛简况》,《舞蹈研究》1990年第2期。

郑慧慧:《双轨并进 层次分明 遴选有方 出路多种——法国舞蹈教育体制介绍》,《舞蹈信息报》199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