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提供养分

(一)吸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构建提供养分

中国传统学徒制,也称艺徒制,是指师傅在手工作坊或现场指导徒弟学习技能或技艺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在夏商周时期开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在封建时期逐渐成熟。中国传统学徒制有重视产品质量、强调亲密师徒关系、突出言传身教等优点,这些优点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基础。

1.重视产品质量

中国传统学徒制非常重视产品质量,比如“毋或作为淫巧”“物勒工名”“工师效功”等。“毋或作为淫巧”出自《礼记·月令》,是要求学徒或工匠不能违背度程制作淫邪奇巧的器物。“物勒工名”出自《礼记·月令》,是一种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制度,要求工匠必须把自己名字刻在自己所制造的器物或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器物或产品质量,同时也代表工匠对自己所制造的器物或产品质量负责。“工师效功”出自《礼记·月令》。工师是古代官名,是百工之长,主管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工师效功”就是“工师”检验工匠所做的工程或产品质量,如果工程或产品质量好,工匠会被嘉奖;反之,如果工程或产品质量不合格,工匠会被处罚。

2.强调亲密师徒关系

中国传统学徒制强调亲密师徒关系。中国传统学徒制在早期基本上是父子相传,一部分是师傅把收养的小孩当徒弟,最后才扩展到一般的师徒关系。

3.突出言传身教

中国传统学徒制采用以言传身教为主的现场教育形式。学徒是在实际生产现场通过边观察、边实践来达到学习技能、掌握技能的目的。师傅会先介绍一些基本知识和注意事项,徒弟在师傅旁边观察师傅的流程、方式、方法;了解了实际生产的流程和工作方法后,徒弟才可在师傅允许下做一些简单工作,简单工作干熟练了,才能在师傅指导下开始一些较复杂或系统的工作,最后逐步过渡到独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