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开创与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时间里,由于出现政治对教育的过度干预,通过政治力量来强力驱动职业教育发展,满足了政治需要,但是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及其规律认识不足,在发展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出现不同的倾斜度,加上囿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制度,使得职业教育在发展中总是被挤到狭小的空间中,总是在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及出现升学、就业难题时才想起职业教育事业的价值,职业教育整体上难以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和社会认同。随着改革开放及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推进,植根于中国伟大转折历史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其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深度、广度、力度以及难度,无不受到各个时期政治改革、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以及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克服了各种问题和挑战,不断迎来发展机遇,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恢复与发展期(1978—1984年)。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相关文件有《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等。这些政策主要围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
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期(1985—1996年)。在此期间,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点。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对职业技术教育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任务加以明确。1993年,国家教委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了我国职业教育在世纪之交发展的大方向。1996年通过的《职业教育法》,使职业教育发展有了自己的专门法。一些重要规划、法规的出台,标志着职业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基本上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基本体系框架,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开始进入法治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第三阶段为调整与变革期(1997—2001年)。此时在政策层面,对怎样发展新形势下的中职教育的信息不明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出现了职业教育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引入市场驱动机制的转型期,这一时期高校扩招的步伐越来越大,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
第四阶段为快速发展期(2002年至今)。为了尽快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匹配问题,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的强烈需要,在21世纪的前十年,国家通过制定和颁布三部法律(《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召开三次全国职教会议(2002年、2004年和2005年)、出台三份重要文件(《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来全力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国家政策的指引,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地位更加突出,政策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改革不断深化、事业不断壮大,基本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