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言

丛书序言

中国乡村曲折艰难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艰难而又波澜壮阔。其意蕴之丰沛,与中国生活、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深切相连。回溯中国乡村自1840年中国社会开启现代转型以来走过的兴衰起伏之命运轨迹,可谓千回百转、曲折萦纡。数辈乡民身居不同时代,应对多重挑战,以吃苦耐劳、隐忍柔韧、顽强进取的品格精神,维系了村庄命脉和厚重历史。

当代乡村发展,承历史之重,开乡村现代化之时代新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乡村变化巨大,以其走在前列的先行先试,开乡村发展的时代新局,呈现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轨迹,为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分析参照的样本。有鉴于此,本套丛书以“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为主题,着力于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自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后,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乡村发展迈入新阶段,呈现城乡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态势。习近平同志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理理念和统揽全局的思维方式,对浙江乡村发展全面布局,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重点工程,从推动产业新发展、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等维度全面推进乡村发展。习近平同志有关乡村发展的理性思考、创造性实践和历史性成果,是我们选择浙江村庄作为中国村庄发展样本加以研究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村庄是最基层的社会单位之一,是最为鲜活丰沛的日常生活之地,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重要根基,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建设领域。然而,由古至今,村庄也是最缺乏历史记载和文献档案系统、最难听到它本真的话语呼声、最难触摸到它脉动的心灵、最难见到它在历史进程中完整形影的场所。本丛书旨在以长时段的历史研究视野,观察、记录和研析作为基层生活共同体的中国村庄,在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巨变时,如何通过调整、舍弃、更新、吸纳共同体内在结构和要素的策略,重建与生活、与生产、与社会、与时代均相契合的新型乡村社会生活的规则和秩序,以此维系村庄生存,推动村庄发展,提升村庄品质。同时,亦拟以翔实细致的个案性剖析,探求乡村传统建构的实际场景和内在机制。故此,在各专著框架中,特设“史地篇”,追寻村庄过往在其当下时段中的历史投射,记述村庄的整体性历史进程,定位其当今发展在乡村文明进程中的历史坐标,为观察、研究村庄建立长程的历史背景;特设“访谈篇”,以大量的村民口述访谈和全面系统的乡村档案收集整理,为一直以来缺乏史料积淀的村庄建立由文献、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为架构的资料系统,记下了村民传承、维系、建设、发展村庄的种种心声;尤其重视以经济、政治、治理、文化、生态等各篇组合的整体性研究,通过深度驻村调研、深层次介入村庄内部生产生活环境,为不同类型村庄在当代社会变革时期所做的探索与发展,建立起完整的事实记录和分析样本,在浩瀚苍茫的历史时空中留下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村社会发展印记,见证了乡村传统建构中的众多真实过程。

乡村研究是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重要领域,村庄个案研究、专题研究、历史断代研究、现实问题研究等成果丰硕。本套丛书以11个村庄为研究对象,以各个村的纵向历史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乡村发展基本轨迹为历史纵轴,以独具浙江特色的村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生态等为记述研究主体,从不同角度记述浙江乡村发展轨迹,并从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路径、特征和价值,为相关学科深化乡村研究提供了丰富个案和鲜明的地方资源。

乡村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史中具有众多首创之功和重要的历史地位,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来自各级党委、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村民等的积极作为,是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套丛书各部专著所述浙江村庄历史和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乡村建设历程、发展成就和价值意义,以来自乡村一线这种最为社会基层的真实场景、鲜活实践和全方位的研究阐释,极大地丰富了浙江以至中国当代发展研究的内涵,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输送了来自乡村大地的源头活水,增强了研究的内在活力。

本套丛书积极探索学术研究对接当下社会需求的内在理路,将来自改革前沿的现实问题研究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在全面系统记述乡村历史、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直面乡村建设发展中的困境、不足和问题,走进当代社会实践,走向乡村基层,走进乡民群体,在与政府、乡村和农民的互动中开展现实问题专题研究,发挥学术研究参与现实社会建设的作用和价值,以理性分析、务实举措从村庄发展现实问题中提炼可供下一步乡村振兴所需的理论资源和对策建议,撰写多个智库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多项肯定性批示,实现了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的有机关联,提升了人文社科研究在基层社会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自项目正式实施以来,项目组科研人员深入全省相关市县宣传、文化、旅游、建设、农办等政府部门和百余个村庄开展深入调研。从东部海岛到西部田园,从浙南山区到浙北平原,课题组成员顶着烈日酷暑、冒着风雨严寒,克服诸多困难,走进田间地头,结交农民朋友,深入农户开展深度访谈,全方位多视角实地考察村庄发展实况。5年来深入乡村的实践探索和项目研究,让我们收获良多,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在本套丛书研究和撰写过程中,乡镇村干部群众一致认为本研究在梳理村庄历史、增强集体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提供发展资源、理清发展思路等方面,与乡镇和村的建设需求十分契合,对项目研究给予极大肯定,表现出极高的参与和配合热情,尤其热切地表达了对专业性强、学术水平高的人文社科研究的衷心期待。蕴含于乡村大地的家园故土寻根意愿、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丰富的创业创新业绩、高昂进取的精神面貌和积极态度,以及存在于一些村庄的老龄化、空心化、业态陈旧、过度开发、贫富差距、文化生活单调等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村庄发展的巨大需求空间,看到了乡村社会发展对专家学者的热切期盼。广阔的乡村大地,正是开展人文社科研究、获取厚重科研成果的丰富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走出书斋,积极探索学术研究对接当下社会需求的内在理路,深入开展脚踏实地的基层调研,将哲学社科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来自改革前沿的现实问题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准确了解社情民意、把握时代脉搏,实现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的有机关联,才能克服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局限,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厚重感,提升应用对策研究针对性,取得适应现实所需、彰显学术价值、具有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以重大系列项目构建综合性学术团队,开展集聚多学科、多梯队联合共事的集体攻关项目,既整合了原先相对分散的科研力量,也在团队的协同共进、交流互鉴、相互砥砺中营建起浓厚的学术氛围、深厚的同事情谊,为年轻科研人员的成长提供了优质平台,达到了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双赢效果。

5年来的学术劳作和辛勤付出,让我们收获满满,既有研究专著的丰硕成果,也是一次整合院内乡村研究相关科研力量、以团队合作形式开展重大主题研究的实战历练,为我院培育乡村研究平台、打造乡村研究品牌、历练乡村研究队伍、承担乡村研究重大课题,做出了有益尝试,取得了扎实成效。创新不易,守成更难,开拓尤需勇气、毅力和实力。衷心祝愿项目组和各位科研人员以本套丛书出版为新起点,勉力精进,深耕勤研,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项目负责人、丛书主编 陈 野

2020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