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前,受单一的粮食生产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影响,清漾村民的收入来源少、收入水平低,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小,处于“低水平平均”状态,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低水平平均”的收入状况也容易引发以集中和同构为特征的“脉冲型”消费需求,致使商品供不应求、市场频繁动荡,从而危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根据库兹涅茨倒U曲线,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差异会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2]20世纪80年代实行农村改革后,农民的人均收入迅速提高,乡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清漾村调查所获资料分析,村民的职业与村民的收入差异存在着相关性。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务工群体的收入高于务农群体的收入,创业群体的收入高于务工群体的收入。清漾村民收入的差异化发展主要源于村民职业的多样化、差异化。历史地看,清漾村民的职业结构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大致发生了三次较大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农业生产率极大提高,引发农业劳动力剩余问题显性化,部分村民开始从农业向外转移,形成了村民职业结构的第一次大转变。一小部分率先转移出来的村民借助改革创造的机会先富起来,村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开始出现了差异。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吸引了大量清漾村民就地转移,进入乡镇企业务工。清漾村民的职业结构因此发生了新的转变,多数村民变成务工人员,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性收入。不同村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异进一步扩大。进入21世纪特别是旅游开发和土地流转后,一些村民陆续地尝试各类创业。诸如工程承包、旅游服务、创办家庭农场和现代农业企业等,获取了较高的经营性收入,成为村落中的“富人”。比如,村主任在村务管理的同时,兼营工程承包,还经营了一家民宿,每年都能获得较丰厚的创业收入。2013年,在外务工的清漾村民毛朝明、毛永红分别回村创办了秋实家庭农场和燕红家庭农场,借助清漾村旅游开发的人气,搞起了观光采摘果园,成功地实现了家庭致富,并带动了村民的就业。当然,也需要看到,也有部分清漾村民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找到合适的创业就业机会,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和相对落后地位。
收入差距的拉大意味着村民在生活、教育、医疗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任其发展,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