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村居民消费情况调查的项目分类,农村居民消费分为八大项: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交通通讯消费、文教娱乐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以及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各项消费在生活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即构成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基于农村消费资料层次视角下的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以生存型消费资料为主导的消费结构、以享受型消费资料为主导的消费结构、以发展型消费资料为主导的消费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清漾村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生存型消费资料所占比重先增后降,而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资料不断提高,呈现出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逐渐转变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摆脱人民公社制度束缚的清漾村民,缺少收入来源,收入水平低,购买能力弱。从一定意义上说,村民基本生活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大部分村民还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状态。在此背景下,村民的生活需求主要局限于吃饱饭、穿暖衣等基本生存性需求,整体消费水平偏低,食品支出在消费结构中占绝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后,清漾村民的食品、衣着、居住类消费比例开始下降,但仍占村民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食品类消费中肉禽蛋类、水产品类的消费比例大幅增加,副食品的支出比例有所提高,家庭设备用品支出比例上升,传统的耐用消费品“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在清漾村逐渐普及。这些表明村民开始更加重视吃、住、行的质量,追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体验。此外,服务消费、交通通讯消费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村民出行的时间和频率大幅增加,其中以外出务工的群体居多。
进入到21世纪后,中国发展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有研究表明,非农就业通过改善家庭收入增长性、弱化收入不确定性、强化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示范性,促进了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增长。[3]伴随着大规模、持续性的非农就业,清漾村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村民的消费结构中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增长。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移动电话等消耗型商品逐渐走进村民生活,村民开始追求享受型商品“从有到好”的转变,衣食住行等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村民特别是青年开始从关注商品数量向更加注重商品质量转变,逐渐强调商品的品牌和知名度。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开始丰富,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村民开始注重自我生活品质的提高和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消费结构中精神文化类和自我发展类消费资料的比重不断上升。进入新时代以来,清漾村响应政府号召建设了文化礼堂,连续举办5届村晚,并得到央视和浙江卫视的宣传报道。2017年,清漾村还举办了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村民反响较好。清漾村还建有图书室,成立了专门的文化服务平台。村民中网民的比例不断上升,信息和知识付费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现如今,清漾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汽车、电脑、冰箱、空调等新时代的大件商品。
此外,村民开始注重自我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重视子女教育等,发展型消费不断增加。如此,呈现出生存型消费占比不断下降,享受、发展型消费占比不断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