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的生态破坏时期(改革开放初期——2006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然而,过快的经济增速和生产规模的扩张给资源、社会、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清漾村一则依靠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调动了广大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二则相当程度地依靠发展养殖业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增长。村民们普遍地养鸡、养鹅、养猪、养牛,加之正在为温饱而努力的村民群众缺乏生态文明意识,一味地追求养殖带来的经济收入增长,不顾生活环境的破坏,通过乱搭乱建临时性的养殖场所开展家禽家畜散养。鸡飞牛跑、鹅啄猪哄,村落的道路和公共场地被搞得坑坑洼洼,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污臭味。村民的房前屋后随处都可以看到凌乱不堪的饲养棚,河道里流淌着莫名的污水。总之,村庄生态和生活环境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逐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2002年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同样走在了全国前列。2002年,浙江省第十一次的党代会就提出了创造“天蓝、水清、山绿”的“绿色浙江”建设战略,并写入《浙江可持续发展规划纲要——中国21世纪进程浙江行动计划》。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亲自领导并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7月,浙江省第十一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的“八八战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成为“八八战略”中的重要战略之一。2004年,浙江实施首轮“811”三年生态环保计划。2005年,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然而,理论和政策转变为实践需要有一个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地处浙江西部的江山市,经济发展在浙江省相对落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相当长时期,主要依靠农业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养殖业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并闻名于周边。比如,江山的白羽乌骨鸡、白鹅是当地有名的地方特产,养猪、养蜂是江山的重要产业。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客观实际,造成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一时相对滞后。直到21世纪初,清漾村的生态环境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以至于习近平在2006年考察清漾村时还处在一种特殊的农村“原生态”,发出了“没想到”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