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观念的改变

二、生育观念的改变

在传统文化中,生育成为中国农民生命逻辑中最重要的人生使命,人们通过生育来完成个体生命由有限到无限的转换。传统中国农耕社会,农民们受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影响,在生育观念上表现出“早生早育、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的偏好。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普遍提高,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国家人口政策的变迁,中国农民在生育需求方面表现出诸多变化,农民传统的生育观念乃至生育文化亦在逐渐变迁。

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体力型劳动力数量上的需求,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加之,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低。这些都促使村民们的生育观念从追求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从男孩性别偏好到男女平等的改变。同时,伴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家庭的经济功能和养老功能逐渐削弱,劳动力的数量不再是决定家庭经济的根本因素。再加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让农民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积累来养老,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村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20世纪70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宪法》。与之配套的独生子女户的奖励政策,“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生育观念。在清漾村,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村民对生育数量从多生到少生,生育时间从早生到晚生,男性生育偏好的改变上。村民生育观念中的传统性逐渐为现代性所替代。不得不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最有效的控制人们生育动力的外部措施。清漾村也紧跟国家政策的走向,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后,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清漾村妇女从一开始心理上抵制计划生育政策到逐渐认同,走过了比较长的一段路。许多村民对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还是有些想法和抵制,认为失之偏颇。虽然很多人都承认中国人口多,要控制。但村民们也有自己的担心:一对夫妇只生一个,那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女孩出嫁后,老父母怎么养老?等等。当然,担心归担心,绝大多数的青年夫妇还是响应了政府的号召,遵守了这一政策。

21世纪以来,国家开始调整生育政策,先是实施双独两孩政策。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两孩政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如今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村民们的二胎生育动机并不强烈。访谈中了解到,受当前抚养孩子成本和教育成本大幅增加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更倾向少生优生。许多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青年夫妇也不那么关心要把“代”传承下去,更注重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享受,“传宗接代”的观念有所式微。另外,随着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提高,很多家庭也意识到女儿在生活和养老方面甚至发挥了比男孩更好的作用,但这种现实生活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育性别的偏好。目前来看,生男孩还是清漾村村民的向往。

【注释】

[1]王德福:《乡土中国再认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0—131页。

[2]江山市志编撰委员会:《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54—555页。

[3]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