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礼俗的传统与变迁

第二节 人际交往礼俗的传统与变迁

在传统农耕社会,依赖土地聚合的人们,活动半径非常有限,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只能在人们的交往关系中才能实现。人际交往礼俗就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其生成与存续的力量主要基于乡土社会的血缘、姻缘、地缘关系,体现了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文化习惯。通常包括个体交往礼俗和社会交往礼俗。个体交往礼俗可以通过相见礼及交往中的称谓和避讳等体现出来;社会交往礼俗则包括拜访之礼、红白喜事礼俗、节日往来礼俗、宴客礼俗和尊老敬贤之礼等,主要体现在各种人情交往中。这些交往礼俗根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又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日常行为方式。[3]

清漾村是个同族聚居的小村落,毛氏族人大多沿溪而居,村口有棵大樟树,成了村民农闲时的好去处。由于各家耕地和山场的距离都比较近,农忙时,村民们也是一边干活一边聊天,说说家长里短。收工回家,各家的媳妇妹子也喜欢结伴而行,互道一些村里的是非八卦。邻近的空间距离为清漾村民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这一时期的人际交往较为频繁。而随着乡村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型,现代性通过其内在的机理、自觉的文化精神和深层的结构图式渗透到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4]村民之间的人际交往失去了基础,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乡村社会的人际交往礼俗也发生了从传统向现代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