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生成的劳务经济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率极大提高。于是,在创造了更多农业产品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积聚了巨大的流动势能。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家逐步放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一部分农民开始摆脱土地束缚流向农外,到非农产业领域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释放的部分农村劳动力,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开始寻求新的谋生方式,由此产生了由农业劳动力转移生成的劳务经济。农村外出劳务者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土地承包权,有的利用工余时间耕种着家庭承包田,在从事家庭以外务工劳动的同时并没有割断与土地的联系。
1982年,清漾村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后,部分村民就开始在农业承包经营之外寻求新的经济收入来源。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环境下,清漾村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拉开帷幕,而周边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清漾村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契机。早在20世纪80年代,清漾村就陆续地出现了少数村民“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型务工。到90年代,外出到异地务工的人数逐渐增加,并出现组团外出打工的群体性务工型流动现象。当初,之所以形成组团外出打工,主要是因为一些村民在外打工获得了较丰厚的收入和较好的个人发展,让其他村民看到了务工带来的好处,有意愿随先行者一起组老乡团外出务工。不过,这种情况在清漾村虽然存在但总体不多。据调查,清漾村民外出务工主要在江山本地,或浙江省内的杭州、温州、衢州、湖州等地,有少量村民流向浙江省周边省市,也有极个别远赴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此时,已有部分村民开始在本地尝试自主创业,经营门店、开办超市、创办企业等。无论是省内还是省外务工,清漾村转移的农业劳动力虽然从事的是非农业劳动,但绝大多数仍然保留承包田,并没有脱离与土地的联系。一般情况下,每到农忙季节,他们都会还乡从事农业生产,农忙季节结束后又回到务工地。
调查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清漾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生成的劳务经济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季节性。外出务工与农忙季节错开,农忙时节优先服从于农业生产劳动,呈现出农业经济的中心和主导地位,劳务经济只是农村经济的特殊补充形式。第二,灵活性。清漾外出村民既非务工单位正式的固定职工,也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不受严格控制,可以较灵活地在不同单位之间、农业与非农业之间自由进出流动。第三,就近性。清漾村转移就业的大部分村民,主要选择离土不离乡的方式。一方面,得益于江山市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当地农民进厂务工;另一方面,兼顾家庭农业生产、保障家庭生活等多种因素。多数村民不愿意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更愿意选择在本地就近工作,方便照料农事和照顾家庭,实现家庭生活与务工增收两不误。
进入21世纪后,受多种因素推动,清漾村的劳务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农地“三权分置”政策的推行,清漾村民的部分承包田实现了经营权的流转,进一步摆脱了土地束缚,可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全身心投入收益相对更高的劳务经济或自主创业。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传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农业机械化条件下,传统使用人力畜力的部分农活转由现代机械替代,机器代替人力使得农业劳动力再次得到解放,形成新的劳动力剩余。现代农业经营需要一定的科技知识与技能,拥有传统农业技能的部分村民因缺乏新的现代农业技能而不再适应从事农业经营,成了被现代农业“推出”的剩余劳动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初江山门业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低技能劳动力形成了独特的“拉力”。部分清漾村民进入了当地门业生产企业就业。此外,村落旅游开发也提供了部分村民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据清漾村2010年农村劳动力资源及从业人员统计情况显示,当年清漾村在劳动年龄内的劳动力资源为729人,其中外出劳动力人员568人,465人在省内务工,103人在省外务工。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清漾村村民从事劳务经济构成不仅多样化,而且其从业人员数量占所有不同从业方式的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如表4所示。
表4 2010年清漾村村民从业分类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清漾村劳动力资源及从业人员统计表整理。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清漾村的劳务经济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季节性弱化。部分清漾村民已经完全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不再因农时农事而实行季节性流动。农业已经不再是中心,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冲击。因土地流转和现代农业发展,他们不再有土地牵挂,也不再具有从事农业经营的技能优势,自觉或被迫选择常年务工赚取更多收入,进而形成了长期性的农外就业和务工。不过,清漾村民就近务工的劳务经济特点依然保存着。根据课题组驻村调研获取的资料分析,2018年清漾村常住人口900多人,其中500多人在江山附近打工,他们的务工模式大都以“早出晚归”为主。此外,在旅游开发和乡村建设项目工程中,一些村民受雇从事临时性的道路硬化、渠道修缮、水沟清理等劳务工作。随着土地流转经营的发展,一些中老年人在村域内的家庭农场、养殖场、种植园等从事劳务性农业劳动,进而出现了一种新的特殊的就地农业劳务经济形式,形成了劳务经济的多元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