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干事(大学生村官)周中原访谈
访谈员:我们想要了解整个清漾村的历史过程,重点想了解改革开放40年以来清漾村的发展变化。据我们了解,清漾村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习总书记2006年来考察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我们想从各个层面的人来了解清漾村的发展情况。我们想请你这位大学生村官说一下:现在作为支委,根据你的理解,为我们介绍一下清漾村的发展变化。
周中原:我来清漾村时间算比较长,至今将近五个年头。我是2013年的九月份来当大学生村官的,到今年的九月份就是第六个年头,满五年了。刚才卢教授说,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和发展,但是我只来了五年,所以我就谈这五年来我的感受。清漾村的发展,其实有很大的政治因素。清漾村的发展有那么几点:第一,就是它本身有资源。不知道各位老师是否听说过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没想到”,他说没想到那么偏僻的小村庄,自然环境那么好,文化底蕴那么深厚。清漾村虽小虽偏僻,但是自然风景很好。然后,习总书记说到清漾村的历史底蕴如此深厚。清漾村有1500年的历史,我们清漾村也算是一个古村,比石门建镇要早。历史算一个方面。然后,清漾毛氏出了那么多人才,大家应该也了解,最著名的就是8个尚书、83个进士。所以它自身含有的一些资源,是它发展的一些基础和前提。这些就是清漾村之前的一些情况,它近些年的发展就是基于此。
在习总书记来之前,清漾村的基础条件确实是不怎么好的。那时候,这个区域的村落,普遍是以农业为主,比较传统,比较落后。而清漾村又是这个区域的三四十个村落中比较落后的。以前清漾毛氏族人其实做得很好,加工、建筑都很好,但是大概在近代已经没落了,清漾村的人才没有留在那里发展。到了2006年之后,一方面政府开始关注新农村建设,地方政府想要发展农村,从这个时候开始,清漾村的发展慢慢被重视起来。习总书记来了之后,也是了解到毛氏族谱,后来被列到国家档案馆的第一代的珍藏目录。还有一个就是这里是毛泽东祖居地。因为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历史都有情怀,这些都是前提和条件。接着,就开始发展了,后来就是政府投入嘛!原来的祠堂已经被烧掉了,现在清漾村旅游的景区的主体主要是祖祠,有2000多平方米。还有一个祖宅,好像是1000多平方米。这两个最主要的主体,也是承载清漾毛氏文化的载体和平台。祖祠是屡建屡毁,它是在宋代就有了,后来被烧毁,明代的时候也被烧毁过。
2006年习总书记来的时候,祖祠处于半坍塌状态,被当作农户的柴房,也就是放柴火的地方。祖祠当时已经破落掉了,但是基地还在。祖祠对于毛氏文化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开始修建。祖宅也是一样的,还要更早一些。政府先是对这些建筑进行了一些基本修复,然后进行基础设施的改造。当时因为缺乏管控,在祖祠和祖宅边上有一些乱七八糟的农房。后来这些都在政府的组织下进行了搬迁和安置。在祖祠广场的边上就是安置小区,住着从农房搬出来的农户,这些都是前期的基础建设。后来就开始发展旅游,利用毛氏文化名人的效应,打出一些品牌,也就是毛氏文化发祥地。我们浙闽赣、江南的几省的毛姓都是清漾村这边发展过去的。毛氏文化源远流长,里面有很多文章可做,包括和其他毛氏的联谊,最重要的牌子当然是毛泽东的祖居地,这个比较抓人眼球。除了政治因素以外,从旅游开发者来说,也是一个吸睛点。景区做起来之后,特别是近几年,我们清漾村就以旅游开发为主。
访谈员:清漾村旅游作为景区是哪一天开始的?
周中原:景区是2008年的时候开始的,也就是我们改造好之后。清漾村一共进行了三期工程的保护和开发。当时开放的时候还请了毛新宇过来,场景还是比较隆重的。那时候就开始发展旅游,主要是以景区收门票的方式。刚开始还算是小景区,随着政府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景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对于景区的打造,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多。每个项目都建设起来了。到了2017年11月份,我们投入了很大的资金,第一个要把我们的村庄建好。建设好自身的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同时,随着旅游的发展,包括免费游活动,我们村庄的人气越来越多。还有一个5A级景区的创建也是一个关键,这是2016年的事情了。5A品牌创建下来,对于我们景区的各方面的名誉度都是一个实质性的提升。这是从清漾村本身发展的情况来说,那随之而来的肯定是产业,也就是老百姓增收这块。以前很传统的,都是种植业为主,那现在根据市场需求,民宿农家乐肯定是最基本的。虽然整个清漾景区的体量不大,比较小,但是也有将近11家的民宿、农家乐,这是第一个,也就是服务业。第二个就是商业,就是摆摊。一些留守的老人家卖土特产和水等一些基本的东西。他们的体量都不大,但是对于他们个人来说,一年能增收三四万。对于这些老人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这是旅游附带的。农家乐肯定就更多了。
访谈员:现在摊点好像基本上就是祠堂门口这里?
周中原:对对对,就那几个。以前没有的,现在有了。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有好处的。农业方面,原本我们主要是种植水稻和蔬菜,还是比较传统的,经济价值也不高。其实,清漾人并不多,在整个石门镇也不算大,没有很多很有特色的东西。但是,现在因为旅游关系,有一些与农林结合的部分了。就像我们看到的火龙果,它也是属于清漾村的这个地方。他把它承包过来,从农管来说,肯定能提高收益。就火龙果的项目组来说,它依托于良好的旅游环境。火龙果的销售、品牌建设、政府扶持、售价等都是比较好的。引进特色农业的发展,这是另外一条线,从发展的角度来说。
然后,从村集体经济的角度来说,虽然之前清漾村旅游发展得很好,但是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其实不多,营业性收入是不多的。因为一般的农村营业性收入靠的要么是工业和建厂,要么靠集体生产、集体土木,这些清漾村都没有。我们一般的田都分了,山都分了,房子都分了,营业性收入比较少,最多就是部分少量山场的发包。但这个其实量不大,一般其实就是签三十年,一年才五六万,所以收入不大。但是,现在有所缓解,因为我们通过古村落的保护,弄了一个宅基地。我们把在祖祠旁边的老房子,也就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收购回来进行修缮。为了将农户从老房子里置换出来,我们用宅基地进行出让。我们商定了两三百万的土地有偿选位,大概有300万的收入吧!那么,接下来我们未来的发展就是把置换出来的大概11栋共5000多平方米的老宅,通过古村落保护项目的修缮之后,可以发展物业或开发。到时候就可以租给旅游开发的,搞民宿的,搞旅游场所。我们还设想未来可以开发古代婚庆,所以我们要修缮好,这是从村集体经济来说。
访谈员:我想了解一下,除了我们村里办公楼以外,村里还有没有可以办喜酒之类的公共场所。
周中原:没有,我们村里有想过这个事情。之前想做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考虑到这一块。本来按道理,祖祠可以办,但是祖祠作为旅游景区不好办。所以我们想在凤凰城那边开放一个宴会大厅,一方面可以承接本村的一些宴席。其实像大陈村他们走得比较快,发展得好,但是他们的某些基础比如历史文化和清漾村比还是差很多。清漾村的条件更好点,就是发展没跟上。
我做了很多工作,手上申报的比较大的项目就是中国传统村落,这是国家级的。2014年的时候申报,2015年的时候批下来,我们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被列入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古村落项目,配套的有300万左右的保护项目。我还申报了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地方村、清漾毛氏文化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荣誉。
刚才说的是清漾村基本的发展情况,接下来我说说我看到的一些问题。之前,我们清漾村的班子建设是有一些问题的,导致我们不能很团结、很长期持续地干一件事情。还有就是我们急于去做上级交代的任务,却缺乏自己的思路。我们的村班子缺乏长期的思路和蓝图去发展,他们有很多想法但是实施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一些措施。这是我们碰到的问题。现在就是上级安排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缺乏自主发展的方略和推进方向。
在产业发展上,我们总体还处于比较低端的状态。从民宿而言,农房改造比较低端,价格不高,70元到100元左右就可以包吃包住。农家乐也是,虽然开了很多家,但是能够比较正常、持续不断有好收入的也不多。他们的营业模式就是游客量多的时候做一段时间。但是,清漾村的游客量不稳定。因为清漾村景区体量小,整个商业配套比较单薄,游客滞留时间很短。清漾村的尴尬在于游玩,变成江郎山的附属。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江郎山,清漾村只是经过一下,很多旅游团在这里游半小时,这对于我们的商业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访谈员:要想想办法慢慢变成江郎山游了以后到清漾村住一晚上。
周中原:按照我们的规划来说,江郎山属于自然风光,清漾村属于人文,两者是可以相互结合的,可以承接到文化里,也是劳逸结合的过程。现在边上归江山居的项目,清漾村对面会配套一个商区。这个项目可以把人留下来,这样游客就可以到清漾村来玩。放开来讲,这个对清漾村也是有好处的。除了民宿、农家乐外,摆摊提供的旅游产品也比较少,我自己也在做这个事情,尝试改善这个情况。我们作为大学生村官,也和一些年轻人一样在祖宅边上租了一个店面,通过一些有创意的东西改善一下业态。我自己的模式是古村落的创意模式休闲体验店。比如,开发特色小食、尚书卡牌等,店铺的logo也充分运用清漾文化元素。
访谈员:你刚才讲了清漾村的发展,我想知道你从2013年来了清漾村以后,做了哪些工作?
周中原:说来惭愧,我个人觉得对清漾村贡献不大,说几个觉得还可以的人。我2014年到浙大读在职研究生后,我请了浙大的雏鹰社团到清漾村支教,这个支教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我来了清漾村以后,发现清漾近几年来在学习上没有特别大的成就,近几年来清漾村最高的学历只到硕士,没有博士。就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村落而言,确实是一个小小的缺憾。所以我希望在学习方面为清漾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个支教持续至今,收到学生家长比较高的评价。农村留守孩子暑假比较散漫,有这些浙大的高才生前来支教,学生家长很欢迎也很放心。对于学生来说,有了学习的目标和榜样。我也和带队的社团负责人交谈,建议他们做一个课题,了解自己对这些留守孩子的影响,对这个支教活动做一个长期跟踪。以支教为例,有些学生很认真学习。村里有个小女孩车祸休学了,导致学习进度跟不上,但是她学习很努力。支教时,浙大学生给这个女生做辅导,这个女生常常学到晚上七点多才回家。这个支教对他们是有帮助的。学生和支教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虽然当时清漾村景区还没有免费游,但是清漾的小孩子会利用本人的便利带着支教老师到景区游玩。分别的时候,双方更是泪眼婆娑,依依不舍。这个支教对他们是有影响的。教育是百年树人的过程,长期的影响我们暂时看不到,但是我个人是希望这有一个长期的好的影响。我们也在尝试建立一个正式的合作项目,前段时间我也和镇团委商量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实践基地,可以比较系统合理地开展支教活动。然后,就是宣传清漾村。比如说,新闻报道。从我们手上办起来的是——清漾村晚,已经连续办了四届。村歌《千年清漾》是获得国家金曲的,曾经有专业人士在人民大会堂演唱过的。春节都有这个村晚的,村歌有的。但是,我们没有发挥大的作用,这是组织能力的问题,是村班子的问题。
我做了一个活动,就是把军训服给村民,这是从我母校杭电带过来的。当时,大家用完都扔掉了。但是,我想干吗不拿过来呢?虽然看着简单,但是收回来还要洗、熨烫,运费我们是争取到物流公司的爱心快递,这是我为村里做的小事。现在,看到村民穿着迷彩,就肯定是我发的,还是有小小成就的。其他的就是参与乡村建设的整治,然后填申报材料,做很厚的册子,还有搜集图片之类的。这就是我发挥作用的地方。
我个人认为,我在这个村里只是发挥点小作用,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改变村子的现状。包括业态,也是当年清漾村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方向。既然我没有办法推动村民去做,那么我就先去做起来,看看有没有一些效果。农民都是很实际的,费尽口舌没有用,你要让他们看到真金白银才会动。
访谈员:你现在兼了支委,在你的工作中,你认为在清漾村管理中比较难的是什么?
周中原:个人感觉,最突出的是在农村人才太少,年轻人太少。可能是个人原因,我觉得和村里的大妈很难沟通,虽然我已经很尽力地站在她们的角度考虑。一方面这些大妈思维稍微僵化,比较固执,有代沟,很多我们说的话她们听不进去。我和年轻人沟通都没有问题,但是和大妈沟通有些道理讲不通。比如,整治。我们说这个整治是有好处的,但是她们就是不听我们的。在村里我也有次差点和人打起来。在整治的过程中都是难免的,当时是绿化整治。清漾村总体还好,就是沟通方面。虽然我已经把他们当妈妈辈、爷爷辈,站在他们的角度来考虑,但是他们还是太固执了一些。
还有一个是我们村的班子建设,还有待提高,这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还有我们的旅游发展,从政府方面来说,还太僵化了点。现在清漾旅游发展把文化挂在墙上,挂在两个宅子里。他们开放的体验性、互动性多一点,形象生动点,这方面是缺乏的。我个人是这样觉得。
访谈员:现在清漾村的旅游,不是文化村,是古村落旅游。现在定位开发的是古村落,而不是文化村,文化两个字没有很好地挖掘。实际上,就是两栋房子,同质化明显,和其他古村落没有区别。所以我说能不能延伸一下文化两个字,到底要保护什么?开发利用什么?我们的小周还是脑子比较灵活,比较有想法。
周中原:我们做一些尝试,但是我们能做的其实是有限的。有些人来了一次,但是并没有想法来第二次,这个就很成问题。
访谈员:你觉得这几年这样的发展,对清漾村来说,我现在看得到的,村庄变美,生态环境变化很大。除了这个方面,刚才讲到产业,在转化过程中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低端化,这实际上是经济的转型。我们做样板村,要体现出样板的意义。除了这两个之外,你觉得清漾村还有哪些转型的样本可以提炼的?其典型和特点在哪里?
周中原:清漾村相对于其他村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其实,很多村都有文化,只是有没有开发的问题。文化又是一个大而广之的概念,完全可以拿来主义。清漾文化就是一个家族的绵延传承,既然你要算到毛氏前面,就可以算上很多中国历史。以姓毛为基础,整个家族演变脉络为基础,无限扩大。它的整个文化挖掘就很丰富了。如果单单几个姓毛,我如果不是姓毛的,那兴趣就不大了。但是扩大到整个文化的话,它可以挖掘的就更多了。到其他村也是一样的,虽然不是每个村都可以把开发文化然后做景区,但是每个村都有一些文化的核心可以挖掘出来做很多东西。比如说,有些村可以做农产品或者工艺品,把文化拿起来,他这个价值就高了,宣传性也多起来。现在普遍的,农村的发展政府是很重要的。农村处于衰弱状态,所以我们要乡村振兴。之前的状态是我们一直在衰弱,人才和资源都在走,优秀的人都留不下来。你要注入新的活力的话,首先你要注入一些钱,注入一些项目,注入一些扶持,才能给慢慢休克的人打入鸡血,他才有动力发展。
访谈员:清漾村民外出打工主要是去哪里?
周中原:那各个地方都有,杭州、湖州、上海、衢州、金华,江山也很多。他们并不是不回家,只是工作、居住都在外面,只是把清漾村当老家偶尔回来看一下,无法对清漾村发展造成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