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交往礼俗
社会交往是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熟人社会里,村民之间形成了“人情、人缘、人伦”三位一体的人际交往模式,它们共同维系着乡土社会共同体的亲密关系和人伦宗法制度。作为社会交往规范的礼俗文化则深嵌在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节日欢庆、宴会宾朋、尊老爱幼等活动之中,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
(一)拜访礼
拜访之礼是古人社交形式中最基本的一种交往礼俗,拜访者与受访者因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礼节。清漾村民之间的拜访形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邻里之间串门或者走亲戚看朋友。登门拜访时首先要敲门,或者在门外喊一声主人,征得主人同意之后再进门。这种事先告知、征得同意的礼俗,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通信的发达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要去哪家串门或走亲戚,事先都会通过手机、微信等方式提前告知和征询意见,让主人有个准备。
(二)红白喜事之礼
在熟人社会中,按照传统习俗,遇到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与生命过程息息相关的各种大事。人们之间遵循礼尚往来的人情原则,红事前去庆贺,丧事前去吊唁,既是人之常情,也是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不得不说,人际交往中最讲究的原则非“人情”莫属了。
在乡间,村民举办红白喜事,来的人越多,场面越大,就越觉有面子。仪式的主办者和参与者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清漾村除了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外,村民之间往来不辍的人情交往,讲究的是长期平衡。然而,正如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所说:“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尤其是大量农村人口流出农村进城,使得村庄边界打开,过去规范村民行为的诸多地方性共识都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不同区域农民正以不同的速率、方式,共同向人际关系理性化迈进。”[5]传统的以人情为主导的礼俗社会正向以理性为主导的社会转移,乡村人情往来或变味为敛财工具,或在仪式上铺张浪费,或在仪式上删繁就简。当代中国传统儒家温情的面纱,正被赤裸裸的利益之剑划破。[6]
当前,清漾村村民之间除了结婚、生子、过寿、去世等人情往来外,还有乔迁之喜、金榜题名、店铺开张、房屋上梁,等等。随着村民们交往圈子范围扩大,人情往来的对象除宗亲、姻亲、邻里之外,还多了平时来往密切的朋友。随着时代的发展,红白喜事的仪式有些已经式微,而有些传统还继续发挥着作用。比如,调研时发现,清漾村几乎每家每户房屋的正堂中间,都挂有几幅长条形的对联。村民告诉我们,这些对联或是搬新房时,或是娶妻办喜事时,或是生日祝寿时亲戚送的贺联,表达了亲朋好友对这家人的美好祝愿。对联的悬挂也是有讲究的,比如祝寿的对联最中间要挂女婿送的,结婚时最中央则挂舅舅送的,住新房需将岳父送的对联挂在最中央。对联的多少也从侧面体现着家庭兴旺和交际圈大小的程度,事实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呈现。
(三)宴客礼
乡土社会里,平时各自奔波,很难聚集到一起。一般情况下,当某一家遇到生活中的大事,不论远亲还是近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过来赶人情。伴随着这些重要仪式的必有宴请,一则表达对上门宾客的感谢之情,二则也是为了增进感情。宴客有相应的礼节。在清漾村,村民如要宴请(办酒席),必会提前理好要邀请的亲朋好友名单,主要是平时有人情往来的。或亲自上门邀请,或寄去请帖,抑或通过电话邀请。礼至诚,以表示对方在自己心里的分量。到了酒席当日,主人家还会挨家挨户上门提醒,生怕由于忙乱,漏掉某个有人情往来的亲朋好友。等宾客坐定,还会委托专人清点一下,看看有没有遗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客人也会不请自来。上门皆是客,主人家在一般情况下也会热情招待。古时候,宴请是很讲究座次排列的,一般以坐北朝南为最尊,坐东朝西次之,坐西朝东再次之。到了现代,由于流行圆桌吃饭,这个讲究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经济条件的日渐变好,村民宴请很多都会请专业公司上门服务或者直接到酒店,以往宴请时那种的热闹的场面也渐次淡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