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经济的非农化与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清漾村40年发展首先表现在经济上,村域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结构性变迁和现代性转型,日益呈现出非农化、现代化的趋向。
清漾人在历史上以“耕读传家”,传统的村域经济是一种单一性的农业经济。虽然在历史变迁中生产关系发生过重大变化,但村域产业结构未曾发生根本性改变。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也主要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重大改变,单一性农业经济结构依旧未变。即使在乡村企业崛起之际,清漾村域内也没有出现工业企业大发展的景象。直到2006年习近平视察清漾村后,在保护和开发清漾毛氏文化的过程中,才启动了清漾历史文化村落旅游项目,带动了清漾村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旅游业在政府的行政推动下强势嵌入清漾村,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性村域农业经济格局,旅游业以一种新产业形态兴起于清漾村,构成清漾村域产业结构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为与村落旅游相配套,清漾村域内陆续发展起诸如农家乐、民宿、商店、商业摊位等第三产业。此外,清漾村在村落文旅开发和古建筑维护过程中,引进了一家制作仿古建筑材料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如此,清漾村域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发展到今天,清漾人已经开始从经营农产品转向了主要经营村落传统文化。旅游业已经在村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逐渐地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多业并存发展的村域产业格局,实现了村域产业结构的现代性转型。
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构了集体与家庭相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近些年来,清漾村正逐步推行“三权分置”制度,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部分土地逐渐从承包农户手中流转出去,由各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经营。由此形成了一种所有权归集体、承包权归承包农户、经营权归流转土地生产经营者的“三权分置”新型产权关系。于是,在当今清漾村的农业领域形成了两种产权模式并存的格局。
同时,伴随着村落文化旅游开发,以及由此推动的第三产业发展,更进一步地形成了多元性的非农经济产权模式。主要有:(1)江山市旅游开发公司与清漾村、江山市政府合作开发清漾历史文化村落旅游项目过程中形成的合作经济。(2)一些村民举办农家乐、民宿、商店,以及经营摊位等形成的私营经济或个体经济。(3)旅游公司等租用清漾村民的古居古宅等历史建筑进行旅游开发而形成的租赁经济。此外,加上清漾村还有集体经济合作社,以及少量的私营企业。
如此,当今的清漾村域内已经拥有多样化的产权模式,在40年的村庄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从单一产权关系到多元产权模式共存的结构性转变。
长期以来,清漾人主要依靠农业为生,村民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部分清漾村民陆续地就近到周边乡镇企业务工,并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随着土地流转经营,部分中老年村民也得以进入村域内的新型农业经营机构务工。截至目前,受雇于各类企业和单位的务工人员在清漾村劳动力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务工收入已经成为清漾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村民收入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随着清漾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一些村民开始转向与旅游相配套的农家乐、民宿、商店、超市、土特产摊位等第三产业经营,以三产经营获取更高收入。此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也有少数村民转向举办家庭农场,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通过现代农业经营增加收入。还有一些村民借助于房屋出租、资金理财等获取部分资产收益,进一步地推动了清漾村民收入的多元化。
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清漾村民收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村民收入结构的非农化,二是村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