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尚耕读传家

一、崇尚耕读传家

古代清漾村民多数是自耕农,他们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也参加农业劳动,耕读兼营、半耕半读。耕读生活中的知识分子既有理论修养,也有农业生产经验,在亦农亦读的历史长河中,顺理成章地实现了从农学思想到哲学思想的升华,接受并自我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朴素世界观。清漾祖先选村址就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完美体现。古代清漾毛氏不仅从自然界里感悟生命,而且从村落地理位置领悟人生。“门对通衢,愿多士率由大道;堂开沃野,望后人勤服先畴。”这对祖宅楹联意味深长,启迪毛氏子孙做人做事要堂堂正正,选择正道。“农圃村居业,弦歌盛世音。”清漾人将田园农耕生活视为心目中的理想。同时,提醒后人:“休迷雪月风花,试观其后;莫羡勋名事业,须问厥初。”农业生产生活要尊重自然、勤奋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据传,清漾村前的联家垅山原来是村民主要的柴火来源地,离村近,砍伐搬运方便。但一度因无人看管,无序砍伐,成了一片光秃秃的荒山。每年雨季大量水土流失,造成文川溪水混浊。民国年间,清漾五十五世孙毛世年提出封山育林。他反复向村民讲明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安排专人看护。几年后,联家垅山恢复了林密草盛,郁郁葱葱。山清而水秀,文川溪常年清水潺潺。联家垅田也因此由贫瘠土壤变成肥沃良田,山上树木长大后又实行计划采伐获取收益。如此,清漾村的水土流失控制住了,良田保住了,得到了村民交口称赞。

耕为生存,读为发展。古代清漾毛氏朴素的哲学思想,在宗族自治和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逐渐形成了“亲其亲,长其长,彝伦攸序;读者读,耕者耕,古道常存”的清漾毛氏家族伦理。清漾毛氏家族以读书为起家之本,在清漾祖宅的中堂——“合敬堂”高挂着“和顺为齐家之本,循礼为保家之本;读书为起家之本,勤俭为治家之本”的楹联,以警世醒人。同时,清漾毛氏要求子孙在取得功名后恪守“忠贞爱国、勤政廉洁”的祖训,努力做到忠孝两全、代代忠良。清漾毛氏29世、宋代进士毛衷,由刑部侍郎出任广西贺州刺史,在巩固边疆、勤劳公事、访黎问庶、兴农办学等方面颇有政绩。他曾写下一首七言律诗,表明了自己的为官之道:“人杰地灵慕奇峰,田园胜地子孙荣。富江首辟桃源境,秀水奔涛画意浓。廉政为官明公道,丹心报国事亲躬。古道微服访黎庶,下车沽酒问桑农。”[1]历史上,宋徽宗、宋孝宗、清高宗乾隆三位皇帝先后为清漾子孙留下了赞文。

清漾人的耕读文化,更是顺应自然与积极入世的完美结合。“崇教学,重农桑,和亲友,睦乡党,风清俗美;完粮差,戒争讼,黜淫邪,薄势利,身泰心安。”这幅毛氏祖先留下的楹联较好地表达了清漾人的价值体系。清漾毛氏第五十六世后裔,国学大师毛子水曾说过:“在欧美各国的乡村文学中,都没有像清漾祖宅中的联语这样美善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与清漾毛氏族人毛维瞻、毛滂父子,以及毛渐、毛国华等人相知交好,曾为清漾题联:“天辞画图,星斗文章井灿;地呈灵秀,山川气物同奇。”将大自然的天地星斗与清漾毛氏的文章并举,是对清漾人崇文尚学的极大褒赞。

清漾毛氏将崇文尚学置于重要地位,并建构了独特的激励机制。比如,以荣誉激励获得功名者。将有功名者录入族谱,留名于世。毛允让在修谱时特别强调《荣恩考》,以荣誉感和溯源感恩之心激励后人。“允让曰:愚以宗族以恩胜,一命之荣,与三公之贵,皆同源也”,“循世次合纪之。士为宦始,寿为福先,均属朝恩,莫非荣达,作荣恩考”。[2]意思是族人的荣华富贵,乃至于平安长寿都来自皇恩和功名,所以在族谱中要突出取得功名者的地位。又如,以物质和金钱激励毛氏族人参与科举。据《清漾毛氏族谱》记载,毛氏家族对应试者单独奖赏:每名文武童生县试给钱400文、府试给钱800文、院试给钱800文,文武生员岁试每名给钱1000文,文贡监生员科试每名给钱1000文,文武生员贡监乡试每名给钱4000文,文武举人会试每名给钱30000文,文武进士殿试每名给钱60000文,文武鼎甲每名给钱120000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