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居住区的现有格局
从空间格局上看,当前清漾村落建筑总体格局大致由三个片区构成,即古村落建筑区、老民居区、新民居区,三个片区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建筑风格,形成了多种风格并存混搭的村庄空间格局。
(一)古村落建筑区
清漾村是浙西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村落,迄今保留的古建筑群主要为明清时期的建筑物,在习近平考察清漾村后开始得到重视,在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逐渐地进行保护和修复。2006年7月,江山市委、市政府做出“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推进清漾文化古村保护和开发”的决定,积极推动清漾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古村落旅游景区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清漾古村落的开发性保护。通过市政府的协调,江山市旅游开发公司积极介入,成了清漾古村落景区开发的主要投资主体。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规划和建设中,明确提出了“一祠两寺五山秀,江郎千载文溪流。东西毛裔传百世,清漾族谱续春秋”的保护与开发思路。“一祠两寺五山秀”,即保护并复建毛氏祖祠,修复社公殿,复建青龙寺,保护村落周边的五座山体。“江郎千载文溪流”,即保护“毛氏祖宅、毛氏祖坟、清漾塔”的脉络关系,保护并清理仙霞古道,保护整治“文川溪”的水系。“东西毛裔传百世”,即保护梳理村落及其街巷的格局,整治重点历史建筑,完整历史院落关系。“清漾族谱续春秋”,即保护并宣传毛氏族谱中的耕读文化、儒学家风、乡规民约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10多年的建设,清漾村现在已经被建设成为一个当地有名的古村落旅游景区。景区整体延续古村落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脉络,保持古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历史村落景观。古村落建筑群古朴端庄,由鹅卵石和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和特色的院落、街巷格局,与周边的山水自然环境紧密相依,较好地体现了清漾村千百年来纯朴的儒学家风、宗族文化,构成了一个鲜活的历史文化村落。
(二)老民居区
老民居区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逐渐修建的村民住宅构成的传统居住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村落人口的增长,村民的住房需求也不断增强,但因缺乏村庄住宅建设的长期规划,以及宅基地审批制度等的限制,村民通过审批宅基地新建住宅,拆旧建新、原址扩建住宅,违规未批先建住宅等多种方式,陆续地在古村落建筑区周边建造了一代代、一批批的村民住宅。这些民居环抱古村落建筑区,但因几十年来不同时期的住宅共存,生活居住与生产养殖的功能混合,形成了风格各异、多元杂乱的老民居区。近年来,随着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幸福江山”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清漾村的老民居区一定程度地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看上去整体环境比较干净,但整体格局依然显得凌乱。
(三)新民居区
新民居区是由村集体统一规划,村民新建的住宅区。大致分2007年和2014年两批建成。新民居区一部分是古村落旅游开发拆迁安置的村民住房,另一部分是根据国家政策经审批新建的村民住房。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经费支持,在功能上主要是以居住生活为主。与老民居区不同,新民居区依据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要求统一规划。风格统一,色调一致,整齐划一。外墙以灰白色为主基调,瓦片统一用小青瓦或灰色、蓝色瓦片,属于典型的新浙派民居建筑。一眼看去,新居民区内一幢幢白墙灰瓦的新民居非常整洁、美观,颇有特色且极具标志性。如若单独地看,不失为美丽乡村的样板。然而,遗憾的是新民居区与清漾古建筑群、古村落旅游景区仅一路之隔,两个片区的风格迥异、格调不一,似乎“一个村庄、两个世界”,显得不太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