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约束型消费转向需求导向型消费

二、供给约束型消费转向需求导向型消费

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垄断资源配置,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均实行统一分配,商品交易规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商品短缺和流通困难等问题,形成一种典型的供给约束型消费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村民收入水平虽有较大提高,购买能力大大增强,但商品供给能力依然有限,与村民的购买需求不能有效匹配。特别是在当初的城乡非均衡发展背景下,商品供给体系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的商品供给严重不足。清漾村民时常借助外出务工从城市购得生活消费品,或到邻近城镇购买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此,因商品供应不足相当程度地抑制了村民的生活消费。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商品的市场供给能力增强,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村民的基本消费需求逐渐得到了满足,很多村民开始追求商品的质量和消费的体验。

王群菊是清漾村的妇女主任,以前在镇上开超市,2013年回村竞选村干部。她介绍说,以前清漾村民买东西都要到镇上去的,现在村里有好几个超市,东西很全,大家买东西还能做个比较。不光村民方便了,来村子里的游客买东西也很方便。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买了车,我们家还打算换辆新车。现在过年不知道吃什么好,以前就是想吃肉,现在肉也吃腻了。

从一定意义上说,清漾村基本实现了从过去的供给约束型消费到需求导向型消费的转变。在市场调节作用下,由过去供给什么就消费什么,逐渐地转向需要什么就购买什么。

近些年来,为满足村民的消费需求,清漾村及其周边的商业设施和消费环境不断完善。过去有限供给能力的供销社、集市变为如今遍布全村的连锁超市和商店,小摊小贩已经升级为精装商铺的老板。餐饮住宿、家具电器、艺术加工品、文化娱乐、游玩体验等各类消费场所和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农村电商、移动支付、网络消费等也开始走入清漾村的寻常百姓家。新科技也构成推动村民消费的重要手段,清漾村已经成为网络覆盖无死角的现代村落,其网民数量和网络消费规模在逐年增长,现代化的消费方式在清漾村逐渐成了流行和时尚。

2018年8月,坐落在清漾村周边的总面积达3.5平方千米的“归江山居”文旅颐养小镇开始动工,建成后将与清漾村旅游景点互相配套,有可能进一步提升清漾村民的消费环境,拉动清漾村民的消费。

【注释】

[1]关浩杰:《收入结构视角下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2]丁任重、陈志舟、顾文军:《“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3]文洪星、韩青:《非农就业如何影响农村居民家庭消费——基于总量与结构视角》,《中国农村观察》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