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丧葬

二、丧葬

传统的丧葬形式复杂,迷信色彩浓厚。其礼俗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送终。老人弥留之际,子女亲属静候床前,为其送终。

二是沐浴入棺。由亲属披麻戴孝,到水井或河里丢钱取水,称“买水”,然后给死者洗脸、整容、更衣、入棺。

三是设灵堂吊孝。棺材前放篾扎“纸座(屋)”,座前摆猪头、鸡、米馃等祭品,祭品前摆烛台、香炉。

四是出娱。凌晨将棺材扛至村口,祭拜后,子孙披麻戴孝,送至墓地。

五是送灵牌。将写有死者辈分、排行、姓名的灵牌,送进祠堂。

六是祭奠。以七天为一期,七七四十九天。除四七外,其他“七日”皆祭哭。也叫“做七”。富裕之家,还要请僧道“超度亡灵”。

在这样庄严而烦琐的仪式活动中,子孙后代获得了一种慎终追远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洗礼,让人对生命充满敬畏和珍惜。

清漾村传统的葬式是土葬,村民们一般会选择村子附近的小山建筑墓地。20世纪70年代,政府改革殡葬旧俗,提倡以开追悼会、送花圈、戴黑纱等吊唁方式,取代殡葬旧俗。1979年,江山市城郊建成火葬场,设立殡葬管理所,建有办公楼、悼念厅、骨灰盒保存室,在群众中提倡火葬,但实际上没有贯彻到底。到21世纪初,村民基本上还是沿袭旧俗,只是有些仪式从简。2002年,江山市率先开展生态墓区建设,到2018年全市已有5个乡镇(街道)统筹27个行政村联建了8个公益性墓地,共创建“百处森林墓区”300个、“示范性公益性墓地”260个。可见,清漾村所在的江山市殡葬制度改革正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向纵深推进。目前,清漾村村委与镇政府已经签订了殡葬改革与管理工作目标责任书,明晰了村级组织及其干部的责任,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殡葬政策法规,树立殡葬新风。正是在此背景下,清漾村的丧葬礼俗正在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