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农业的结构性变迁
在历史上,清漾村及其周边地区的农村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习惯于以水稻种植为主要产业,兼种少量的油菜、大小麦等。1982年,清漾村开始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村民获得集体土地的承包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清漾村有着丰富的农业生产资源,不仅有肥沃的水田、旱地,还有大量山场,为种植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然而,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广大的承包农户首先需要完成国家的征购粮任务,交足集体的提留,剩下的农产品归承包农户自己,他们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因此,在分田到户之初,大多数村民依然将粮食种植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选择,当时村民们还是与过去一样,主要种植水稻、小麦、大麦和番薯等,形成了相对单一的,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传统种植农业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清漾村的农业经济日益走向市场化。村民们不再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发展农业生产,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清漾村农业生产统计年报显示,清漾村的种植业迄今仍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有稻谷、小麦、大麦、玉米等。但是,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快发展,主要有油菜籽、花生、芝麻、茶叶、橘子、葡萄、观赏绿化苗木等。特别是从21世纪初开始,清漾村逐步开始连片土地流转,促使种植业由零散种植转向规模化的专业种植,出现了以面积在15亩以上的葡萄园、火龙果基地、中草药基地等现代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长期以来,清漾村不仅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村落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相对薄弱。改革开放后,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变“只重视粮食作物,忽视林业、牧业、渔业、副业的做法”后,各地开始允许和鼓励家庭养殖畜禽。正是在此背景下,清漾村民在承包土地经营的同时,开始利用家庭自有的院落和房前屋后等场所小规模散养猪、禽等。但在改革开放之初仍以种植业为主导,家庭养殖偏少,直到20世纪末,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根本性改变。据村民们回忆,2000年前后,清漾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散养几只白羽乌骨鸡、白鹅或者三四头猪、一两头牛或羊。当时,江山市政府鼓励农户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种白菇、养白羽乌骨鸡、养白鹅,习惯上称“江山三白”。这一时期清漾的养殖业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农户散养,且采用放养模式。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养殖,也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总值,构成清漾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清漾村考察,提出了“三个好”的指示。当地政府根据习近平的指示迅速着手制定规划,实施清漾村文化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正是为了有效保护古村落文化,进行清漾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开始对清漾村进行综合整治,明确禁止家禽放养,鼓励和要求实行家禽圈养,清漾村的养殖业因此发生了重要改变。近些年来,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2010年,根据当地政府的要求并结合本村实际,清漾村提出了五个发展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鼓励发展本地特色养殖,继续发展白鹅养殖、生猪养殖,推广温氏养鸡、鱼类养殖,逐步形成养殖规模”。在政府和村集体的鼓励和支持下,规模化、专业化的畜禽养殖已经构成清漾村的重要产业之一。根据清漾村畜禽生产规模户[1]基本调查表显示,2011年清漾村温氏鸡养殖户共3户,2013年底之前共有生猪养殖户8户,2014年猪禽规模养殖户5户,2018年有规模养鸡户5户。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需求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小规模的家户畜禽养殖不但不能产生重大经济效益,而且会造成不小的环境污染,并受到政府管束,多数村民逐渐地放弃了家户养殖。
总之,清漾村的农业经济是伴随农村改革的深入与发展而变迁的。从农业经济结构变迁看,由传统的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相对单一的种植农业逐渐转变为种养结合的多元化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