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清漾村民的第二职业:“挑浦城担”

二、古代清漾村民的第二职业:“挑浦城担”

自南宋迁都临安以来,黄巢开辟的仙霞古道就成了“外通福建里通京”的主要驿道,浙江到福建的物资都要经过清漾村附近的仙霞关和仙霞路。明清时由于海禁,愈发使其成为浙闽乃至中国南北大宗出口物资的重要陆上通道。巨大的运输量和陡峭崎岖的山路,产生了“挑浦城担”这个独具特色的职业。即由脚夫沿仙霞岭从清湖将货物挑至浦城。

依托仙霞古道,清漾村民陆续参与挑货的工作,拥有了一项独特的第二职业。据村里老人回忆:清漾村人70%的劳动力在农闲时加入了“挑浦城担”的队伍,以赚取一些农外收入,弥补家计生活的不足。其中,体力最好的挑夫,每年挑担的收入与种地的收入不相上下,一般的劳动力也能挣得农业收入的1/3以上。由此形成了村庄经济的一个重要特色。《清漾毛氏族谱》有记载:“清漾毛氏五十五世孙世年公,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终于1963年1月16日。公一生诚信厚道,生活简朴却乐于助人。村人大都贫困,农闲时靠“挑浦城担”过日子,即把江山购进的布匹挑到浦城换成大米挑回来,每担重达200多斤。经崇山峻岭来回数百里。利用两地差价换点血汗钱。村民因穷困无钱购进布匹,均由公担保先向清湖布庄赊入,不日归还。公亦参与挑浦城担,生活极其节俭,来回路上都有自带饭菜。而公带的菜仅是一只咸鸭蛋,回家仍未吃完,成为村人的美谈。”[7]

【注释】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方舆纪要叙·卷九十三》第九册,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55页。

[2]江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页。

[3]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近代中国实业志(二)·浙江》,民国二十二年(1933),第16页。

[4]江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7页。

[5]江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3—125页。

[6]江山市志编纂委员会:《江山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129页。

[7]《清漾毛氏族谱·荣恩考·传记》,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