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过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节庆气氛浓郁。满天绚烂的烟花爆竹,丰盛温暖的年夜饭,寄托美好愿望的春联,浓浓的年味儿。既是对过去一年的回味和感恩,又承载了对来年的祈福与期盼。
在清漾村,春节过年大约是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开始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洗刷炊具、拆洗帐被,称为“扫烟食”。都要祭灶,由家里的男性焚香点烛,行跪拜礼,送灶神上天。并祈祷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除夕当天,再换上新的灶神像,敬香接回灶神。年关将至,村民会杀年猪和年鸡(旧时忌讳“杀”字,改说“旺”)、包粽子、做年糕、米糕,准备年货。一来供奉祖先,二来犒劳家人,三则款待亲朋。米糕是清漾村极具地方风味的年节食物,蕴含着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和祝愿,为多数村民所喜爱。在清漾村,米糕又称状元糕。每年立冬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米糕制作的原材料,以四成糯米、六成籼米浸水洗净、泡水,两种米分开蒸到有香味时候倒出,晒干炒熟成焦黄,拌入红糖,有时掺入芝麻、桂花、茴香等,细磨成粉,拌入花生等,入甑蒸熟,切成片状。品味甜中发香,松酥适口,为小孩、老人副食上品。过年时,清漾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备上一些米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猪头、鸡、猪肉、鱼等是贵重菜肴,春节请客时主人会摆上桌意表盛情待客,但约定俗成的是客人不能吃这些贵重菜肴。如若有人在贵重菜肴上动了筷子,就会因违反礼俗而成为民间笑话。
除夕是春节过年的重头戏。是日傍晚,村民们以猪头、鸡、豆腐饭、酒等祭拜祖先和“社公”“社母”,谓“谢年”或“辞岁”。祭祖完毕后,阖家团圆吃年夜饭。主妇都会想办法让年夜饭菜肴丰盛。清漾村年夜饭须备鱼,寓意年年有余。年夜饭后,家长给儿童分“压岁钱”。是夜,通宵不眠,合家“守岁”,谓“坐年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债主常在此夜手执灯笼上门讨债,穷人常外出躲债,俗称“做皇帝”。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变迁,年三十祭祖的习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年夜饭菜品越来越丰盛,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有些家庭还会选择在酒店订一桌年夜饭。
正月初一,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热热闹闹地开年。正月初一的早餐一般吃面或年糕,象征延年益寿,年年高升。这一天,村民会遵循一些禁忌,比如:不动刀、不扫地等。小孩子也被教育要说吉祥话,尽量避开诸如“死”之类的字眼。近些年,清漾村恢复了大年初一舞龙、舞凤的老传统。据当地老人介绍,舞龙、舞凤至今也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到春节,舞龙、舞凤队都会走家串户,为村民们送来平安和吉祥,同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根据政府号召,近年清漾村还在祖祠和祖祠广场举办村晚联欢活动。
初三日开始,亲友之间相互拜年,礼物(俗谓果子包)一般为荔枝、桂圆、红糖、枣等。拜年活动往往延续整个正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过年中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废,代之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春茶话会”等活动。20世纪80年代起,都用江山白毛乌骨鸡酒、十全大补酒、双宝素等作为拜年礼物。到了90年代后,青春宝、脑白金、各种高档饮料酒水,拜年的礼物越来越丰富。按传统,拜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舅舅为大,接下来再是丈母娘家、姑姑家、姨夫家,而且进门一般都要磕头。所有的亲戚在正月里都会走一遍,大家你来我往,主人家会做一桌好菜款待来客。大家谈笑风生,猜拳行酒令,其乐融融。通过拜年交往,缩短了人际距离,拉近了亲情,长幼有序的意识也得到了强化。伴随着经济社会变迁,传统仪式已渐渐消逝。大家都觉得拜年的节奏快了、仪式简了、礼物重了、红包厚了,但年味和情感却淡了。甚至几户人家约个时间到饭店吃一席,连家门也不入了,礼物也不拿了。今天我做东,大家一起吃一顿;明天他做东,再约一顿。感觉每次都是匆匆而过,在小孩的记忆里,拜年仅仅就是吃个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