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带动的第三产业
2006年习近平考察清漾村以后,江山市按照历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启动了清漾文化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以清漾古建筑和毛氏文化为主要资源的清漾景区基本成型。景区对外开放以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多。但由于旅游开发运营时间相对较短,目前清漾景区尚未形成完备的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体系,游客基本上不到半天时间就离开,较少留下就餐、住宿或购买景区产品。清漾历史人文景观虽不同于周边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接待游客,但由于景区内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备及特色旅游项目的缺乏,导致一年四季游客总量并不多,且较少有回头客,尚未形成竞争优势。
应当肯定,清漾旅游业的发展为整个清漾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清漾物质与文化的双重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旅游开发不仅是对清漾毛氏文化及清漾古建筑的简单挖掘,更是对毛氏良好家风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历史建筑和周围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原本日渐衰落的古村落建筑保留下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第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部分村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了清漾村的产业结构。第三,旅游业的发展促进村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小村转向更加开放的旅游村。
清漾村的旅游开发是以古村落保护开发为主的观光旅游,并逐渐地涵盖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和农事体验等,带动了清漾村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旅游开发围绕着游客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活动内容,主要涉及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业、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农业中的服务业等。当前,清漾村的餐饮业多为家庭经营,以经营“乡菜”为特色的农家乐为主,分布于景区周边,但因游客数量少和游客停留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各家餐饮店经营状况虽有差异,但总体并不太理想。为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清漾村开办了6家民宿,多为利用民宅改造而成,以家庭自主经营为主。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实地观察和亲身住宿体验,目前清漾村的民宿档次较低,客房数量、环境卫生只能基本达到一般游客的需求。据调查,作为清漾景区的配套建设,地方政府对于开办民宿有一定的要求与规定,并给予一次性的财政补助与奖励,因此得到了清漾村民的积极响应。然而,因客源少且不稳定,加之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和技能,基本处于放任状态,经济效益不高。调查中,一些民宿经营者表现得较为消极无奈,对于民宿经济的发展不太乐观。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购物”也成为游客游玩时必不可少的体验。借旅游开发之际,清漾村民创办了一些购物设施。主要有:一是出售土特产的摊位。村民通过摆摊出售乡村土特产、乡村生活工艺品,如葛根粉、笋干、手工编制的小物件等。二是小型超市。主要是村民自主经营开办的生活超市,向游客和村民提供零食、饮料等日用品。比如,左邻右舍超市。此外,旅游开发也催生了清漾村文化创意业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根雕创意商品。自旅游开发以来,经营年限长达12年之余的根雕商店,不仅向游客售卖各式各样的根雕创意商品,还承接各种对联字匾加工等。
清漾村旅游开发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促进了本地种植农业向观光农业的转型。清漾村火龙果基地及葡萄园虽不在旅游景区开发范畴,但由于它们距离景区较近,每年都会有大批景区游客前来观光、采摘火龙果和葡萄。据火龙果基地的负责人介绍,大约三分之一的火龙果的销量来源于游客。因而,每到果实成熟季节,他们就专门开设旅游采摘活动,向游客们直接销售绿色农业产品。火龙果、葡萄等农业种植已从第一产业向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观光农业转化。
可见,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清漾村的产业经济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从“以地为生”的传统乡村经济转向劳务经济、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同时发展的现代农村经济转变,实现了单一性传统农业经济到多元性现代农村经济的跨越。
【注释】
[1]按地方政府规定,规模饲养的标准为:生猪年出栏150头及以上,肉禽年出栏5000羽及以上或蛋禽存栏1000羽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