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毛旭明(原村主任)访谈

五、村民毛旭明(原村主任)访谈

访谈员:修复祖宅花了多少万?

毛旭明:2003年,我当村主任时修复祖宅,花费34万左右。清漾祖宅那块匾是胡适题的,原来是放在村里的。后来,祖宅修复时那块匾遗失了。但在遗失之前,这块匾上的字我父亲已经印下来了,放在家里。

访谈员:胡适题的这块匾是什么时候遗失的?

毛旭明:1933年毛子水先生回来时,毛子水先生让人题的这个字。当时,这个字已经写好邮寄回来的。毛子水先生说,字写得不好,名气是有的。当时,“文化大革命”毛子水家很多东西也被烧掉。那块匾上的字放在毛子水家里的瓦片下面,毛子水的儿子在江山中学当音乐老师,“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拿出来,但是腐烂掉了。我父亲印下来的那块匾现在收藏在衢州博物馆。

访谈员:“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村里被毁的严重吗?

毛旭明:祖宅修复时,很多对联都是我父亲记在心里,然后从江山老年大学里边请到有文化的、字写得好的人一对对写起来全部做好的。父亲是离休老干部。1958年大办食堂,祖宅就变成了食堂,那个时候祖宅的对联已经损毁了。我大伯意识到这块匾的重要性,就把这块老匾收藏在家中。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块匾转移到民兵连长家里,比较安全。但是,由于太穷了就被卖掉了,后来收买的人又把这块匾捐到衢州博物馆了。

访谈员:您父亲毕业于师范学校?

毛旭明:毛子水妹夫徐方田在江山办过师范学堂,教的人出来以后去各地学校当校长。当时,我父亲在这个学堂学习,但父亲的字写得不好看。徐方田觉得父亲字写得太差,不适合当校长。父亲觉得难为情就回来了,为把字练好,练了六摞纸。

访谈员:祖宅大门外石头上刻的理门、义路是什么意思?

毛旭明:这个字是我父亲写的。原来这里只有一条路,2003年把它分开拆成两条路重新修过。就是“理、义”两个字,这两个字是清漾我父亲这一辈的辈分。

访谈员:这个是第一次修建的时候搞的,还是后来习总书记来了以后建的?

毛旭明:2003年先修好之后习总书记才来的。

访谈员:门口标语写的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里讲的是清漾村还是讲的毛氏文化?

毛旭明:讲的是清漾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

访谈员:习总书记当时看过这个族谱吗?

毛旭明:当时族谱没有拿过来,在档案馆。

访谈员:毛光烈第二次修缮?

毛旭明:习总书记到宁波,同毛光烈讲你们江山有个清漾村,是毛氏祖宗的地方,你有没有去玩过?毛光烈说没有去过。习总书记同毛光烈讲你一定要去看一下,带点钱去不用带太多。后来,毛光烈来了以后,我带他去了祖墓。毛光烈问我,你修复祖宅花费了30多万块钱,那个祖祠要修的话需要多少钱?当时我同他讲需要三四百万。后来从宁波拨过来400万。1996年祠堂烧掉了,2010年4月修缮,到10月16日正式开放,用这400万修建了祠堂。

访谈员:祠堂为什么烧掉?

毛旭明:在1982年前,这个祠堂是8个生产队的仓库,放一点农具、稻谷等。在1982年以后,分给了每家每户。离得近的很多东西都放在这里,后来起火烧掉。原来道路不通畅,消防车进不来,烧掉的比较厉害。在1996年烧掉以后,一些人该用还是在用的,用木头自己搭一下。烧掉以后政府有给农户补偿。

访谈员:祠堂烧掉之前有没有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东西保存下来?

毛旭明:以前“文化大革命”时已经破坏掉了,很少保存。

访谈员:清漾毛氏文化族谱的完善、修建祖宅、重建祖祠,除了这些,开发的还有什么?

毛旭明:可以归纳清漾五大类文化:第一类是祖祠的对联,每一副对联都有历代祖宗的故事,还有灵牌位是清漾毛氏家族文化。第二类清漾祖宅那一块的文化,苏东坡有提诗。第三类是清漾祖宅的家教家训文化。第四类是名人文化,包括诗歌文化、廉政文化、国学文化。第五类是族谱文化。

访谈员:村里面在做的清漾文化的活动有哪些?

毛旭明:2007年以后村里的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投入、规划起到很大作用。

访谈员:您感觉毛氏文化最核心的特色是什么?

毛旭明:毛氏文化的精髓主要就是,江山是一个文化古县,江山人写的有8本书记录到纪晓岚的《四库全书》中,毛氏的占了6本,其中有4本书是清漾毛氏写的,还有2本是搬出去的毛氏写的。民国时期,小学毕业2块大洋,初中4块,高中就是8块大洋,奖励学习,这个钱是宗族给的。2003年考上大学是100块钱。以前村里的钱是归宗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公了。现在村里有两个在英国留学的,以前很重视出国读书,成立后不太重视了。

我爷爷毛阎祥比毛子水大几岁,两个人同辈。我爷爷考上了秀才。父亲8岁时,被爷爷带到清漾书院。以前要有出息就读书。我儿子初中毕业就没再读书,我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高中毕业,当时家里不怎么富裕。像我父亲这一辈人初中高中毕业的也很多。现在村里有几个研究生,去年考上一个博士,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孩子。

访谈员:毛子水有没有孙子还在村里?

毛旭明:毛子水的孙子终身务农,毛子水的儿子毛仲廖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在江山中学教英语。毛子水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带到台湾了。后来他女儿也去美国教书了。毛子水带去的有弟弟、女儿、侄女。毛仲廖有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生了两个儿子,妻子死了以后两个儿子跟奶奶住。后来,又娶了一任妻子,生了三个女儿。毛子水孙子的孙子去年也考上了大学,毛子水孙子的儿子,现在在厦门,有一点小儿麻痹症。

访谈员:村里的民风不是很好,为什么?

毛旭明:拆迁、旅游开发问题比较多。每次开发补偿不平等,导致民心混乱,百姓意见很大,政策不公平,民风逐渐很差。

访谈员:现在毛氏家族每年有什么文化活动?

毛旭民:舞龙、打锣。祭祖都是自由去的,没有统一的,一般都会来。毛氏家族的人都会来,自由祭拜,没有统一组织。以前重男轻女,女的不准进去,男的才可以进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统一的,成立后就没有啦!每家每户的祭品放到祖宅,每家的所有男丁到祖宅那边祭拜,女的不能进去。男的祭拜完了把宗门打开,所有子孙跪在那里开始念族规祖训,族长带领子孙念。按文化分香饼,男的两片,小学毕业两片、初中毕业四片、高中毕业八片、大学毕业就十六片。对文化、人丁、长寿比较重视,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加两斤猪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女儿出嫁,嫁之前要到祖宅那里祭拜一下,儿子结婚也要去拜。

访谈员:您觉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做好习总书记讲的“三个好”?

毛旭明:旅游开发解说应该多去传达毛氏文化精华。比如,毛恺的廉政文化、毛子水的国学文化等。旅游开发公司更注重的是利益,对毛氏文化没有很好开发。比如说,多传达族规祖训文化以及对对联的解释等。文化的东西如果只看不解读,那么一般很少有人看得懂,容易失去兴趣。

访谈员:来旅游的有哪些类型的人?

毛旭明:有些是来寻根的,有些是来观光的。

访谈员: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村改革开放以来习俗的变化?

毛旭明:1949年之前本村的毛氏不能通婚,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情况有变,也有结婚的。

访谈员:以前结婚有什么重要的风俗?

毛旭明:打锣敲鼓唱戏。

访谈员:您儿子结婚是哪一年?结婚时有哪些风俗?

毛旭明:1998年,结婚仪式比较简单。“文化大革命”以前,很多形式都有。比如说,拜天地。当时有花轿,现在结婚放在酒店比较多。第一天,大会酒,所有朋友都来,所有菜肴都是新的。第二天,新郎要带迎亲团队到新娘家里边。新娘家拦门,新郎会撒一些糖果、香烟等,女方会请迎亲队伍吃饭。走的时候分两批,抬嫁妆的先走,第二批是新娘自己走。小孩子抱一个子孙桶,会得到一个红包。

访谈员:村里过节过年热闹嘛?

毛旭明:现在不是很热闹,有舞龙,很多都是政府组织的。“文化大革命”前,每一年都有。“文化大革命”后,很少搞了。闹元宵什么的都没有了。像老年过节、过寿等都没有。

访谈员:那您记得舞龙、舞狮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毛旭明:一般是正月初一到二十五。

访谈员:现在其他村还有没有?

毛旭明:其他村没有了,都是组建的。舞龙,是镇政府组织的。

访谈员:您记忆中,这个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舞的?

毛旭明:清漾村开发时,抬阁是石门镇的特色。抬尚书阁,形式是有一个小孩扮演成毛尚书,其他小孩子在方桌旁边读书,文化站有照片。很多小孩会去祭拜毛尚书,希望考上大学。

访谈员:村里还有别的活动吗?

毛旭明:正月初一村里组织趣味运动会,舞龙、猜谜语,村晚晚上演一台戏。开发之后这几年都有,中间断掉很多年。

访谈员:村里有举办过毛氏文化节?

毛旭明:十月十六、十八、二十八日都搞过。端午节吃粽子,打麻糍;七月半在家里供奉、祭拜,不能出去;清明节吃清明果。

访谈员:为什么过七月半有马的形象?

毛旭明:给太公当坐骑用,家家户户都要买。过年吃的米糕,吃了米糕年年高。

访谈员:过年还有拜年吗?

毛旭明:这个没有断过。

访谈员:建新房有什么讲究?

毛旭明:上梁,请木工、泥水师傅喝彩,出煞。

访谈员:现在还有吗?

毛旭明:现在还有的。

访谈员:新房子大堂上挂的对联?

毛旭明:搬新房进去的时候,娶妻办喜事的时候,生日祝寿,这三种情况下挂对联。

访谈员:挂的规矩是什么?

毛旭明:生日是女婿,结婚是舅舅,建房子是岳父,之后都是按辈分。

访谈员:村里办白事有什么风俗?

毛旭明:过世时,请八仙抬到坟墓去埋葬,女儿给八个人每人买一双白球鞋。每个女儿拿一条烟,有几个女儿拿几条,现在与以前相比费用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