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集体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以扬“乡俗”为核心的民俗活动
清漾毛氏文化就像一座宝藏,蕴含了丰富的村落传统和人文内涵。近年来,清漾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方面下了大工夫,并且将婺剧表演、舞龙、唱村歌、快板等传统娱乐方式传承下来,不仅吸引了大批村民主动参与,也为这些民间表演艺术和民俗活动创造了传递途径。
舞龙是清漾村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相传在江山民间,自农历十二月下旬起,到来年正月廿以前,都要舞龙灯。江山的龙灯,有数种,其中“江山断头龙”的兴起,源于江山老百姓纪念一条悲天悯人,舍身救百姓于干旱中的好心龙。这一风俗代代相传,每年灯节,各乡村都会扎“断头龙”,到各地巡舞,以祈求风调雨顺。这个习俗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清漾毛氏后裔出了三部尚书毛恺,因刚直不阿,为奸人所害,民间误传说他被斩首弃市,并不准家人将他身首合葬。于是,在毛尚书下葬那天,江山出动了三十六条断头龙,一路游舞,护送毛尚书的棺木到江山城南景星山。从此,江山“断头龙”又多了一层纪念毛尚书的意义。故此,舞龙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如今,过年过节时,作为一个传统表演节目被传承下来。
唱“村歌”是江山市首创的一个当代农村文化活动品牌。清漾村结合本村实际成功创作出村歌《千年清漾》,并在“村歌献给党”全国优秀村歌评选活动中荣获十大金曲奖。2016年,《千年清漾》成为江山献礼G20杭州峰会的文化产品,并唱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系列活动”。
(二)以留“乡愁”为宗旨的节庆活动
乡愁隐含在人们对乡村的记忆中,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那些记忆中走过的路,行过的桥,种过的田,爬过的山;那些记忆中吃过的米糕、发糕和甜点;那些记忆中庄严肃穆的祭拜仪式,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白墙黑瓦的古建筑。留住“乡愁”,就要让这些乡村记忆永葆“温度”,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清漾村通过举办毛氏文化旅游节、毛氏祭祖大典、毛氏乡贤会和毛氏联谊活动,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毛氏文化及乡村文化厚植于人们的记忆中。
自2009年始,清漾村连续举办了毛氏文化旅游节,通过江南毛氏宗亲呈谱归宗仪式、清漾毛氏宗祠落成大典、江南毛氏祭祖大典等活动,宣传和弘扬毛氏文化,搭建海内外毛氏宗亲联谊平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毛氏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江山的一张新名片,既打造了清漾村的特色性文化氛围,又能提升游客对清漾毛氏文化的深度理解,增强体验感,有效促进了村落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
(三)以树“乡风”为目的的评选活动
清漾村通过“家训征集”“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的评选活动,树立榜样,传承优秀家风、民风,带动广大村民传承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创造,弘扬好家风,推动乡风文明。2015年1月,清漾村两委组织开展“敬老孝老”活动,本村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及其家属欢聚在村文化礼堂,参加村里举办的文化礼堂敬老孝老礼仪活动。活动中,村党支部书记毛志红还宣读了《致清漾村全体村民的孝老敬老倡议书》,希望村民从点滴做起,尽儿女所能,为父母做些实事,让老人切实感受到孝心和敬意。类似的活动有助于营造一种敬老孝老的氛围。
(四)以应“民求”为目的的文娱活动
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是村民,新时代新农民对村庄文化活动有了新要求。清漾村两委及时关注到村民的新需求,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诸如清漾村农民运动会,清漾村广场舞比赛、清漾村晚等,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以清漾村晚为例,自2015年举办第一届村晚开始,清漾村已连续几年举办村春节联欢晚会。虽说“村晚”没有奢华的舞台、大牌的明星,但是村民们作为晚会主角,表演的节目非常“接地气”,都是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好事、开心事。一年比一年热闹的“村晚”,吸引了不少远近村的村民赶来观看。在喜庆的气氛中,村民们感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利,感受着村庄发展带来的喜庆,感受着亲切的乡音,感受着浓浓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