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元宵、立夏、端午、中秋
立春。俗谓“新春大如年”。旧时民间要用饭、豆腐等祭品祭拜天地,即做新春。这一天,大家基本不上别人家串门,嫁出去的女儿在这一天也不可留宿娘家。甚至如需讨债,也会错开立春这一日。到了立春的时辰,家家户户燃放爆竹,迎春接福。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又叫灯节。旧时,灯节活动从十一日“上灯”开始,家家门前悬挂灯笼或各式各样的花灯。十五日,开展舞花灯活动。有龙灯、狮灯、鱼灯、马灯、茶灯等。正月廿日谢灯,各种活动基本结束。俗谚:“过了正月廿,龙上天,佛归殿,娜妮(姑娘)做花线,老太婆拆破片(补破衣服),读书学生归书院。”春节的各项活动到正月二十基本进入尾声,农民又要开始新的一年劳作。改革开放后,群众自发组织的灯会活动渐少,气氛也没有那么浓厚。
立夏。民间时兴早晨吃红枣糯米粥、茶叶蛋,中午吃羹,在米粉糊中掺以豆腐干、蒜苗、猪肉、笋丁等,称“立夏羹”。这天,给人称体重,给小牛穿鼻。
端午。家家裹粽子、做馒头,户户插菖蒲、野艾,大人、小孩都饮雄黄酒、吃大蒜,喝剩的酒用来擦猪、牛背,还要清除房屋内外秽污,在墙脚、柱根、缸底撒生石灰消毒,并用菖蒲、野艾、竹叶煎汤洗浴。小孩在身上擦雄黄酒,手腕、脚腕及脖子上系五色线,胸前挂香袋,袋中装艾叶、香粉。早年,端午日为塾师节,学生向塾师送粽子、馒头,以示敬师,塾师则回赠纸扇、笔墨。
六月六。俗谓狗生日。养狗之家把猪肉、豆腐、米饭等放在狗的面前,狗先吃什么,预示该物将在这一年丰收或兴旺,还把狗拉入水中洗澡。是日,家家户户翻箱倒柜,暴晒衣服、棉被、书籍等,以防虫蛀。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早餐吃麻糍,晚餐吃干粉(粉干)。月明时,举家赏月,吃月饼。儿童盛行坐稻草垫拖行,称“拖中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清漾村民逐渐走出短缺时代,解决了温饱,走向了小康和富裕,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应地,立足于人们生产生活现实,体现人们生活需求与未来愿景的各类节庆活动趋于淡化,相关礼俗也随之日益改变,礼俗的程序与方式逐步简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