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的历史成就

二、耕读传家的历史成就

作为耕读之家的清漾村人,不仅耕者有其田,学者也有其屋。清漾毛氏族人历来重视教育,历史上曾经建有清漾书院、高斋书院等招收清漾子弟读书学文化。在祖祠中,专门设有家塾。《清漾毛氏族谱》有记载:“前所设祠堂规制......周以小室,为义仓、家塾,俾子孙诵读于其中。”[4]文中的家塾其实是族塾,是在毛氏祠堂开馆设学。“家塾设于祠堂之东,延蒙童、经学两师,预盟束修并供给若干。书不熟,字不正,讲作不曰明、言动不曰变于礼,及先生数离馆、杂事不正大者辞之不与束修。每月族长崇祀会,课其勤惰焉。不甚穷及殷厚者附学,则免供给,束修须自出,以见爱子敬师之意。此义塾须真实行之,毋以公费滥授匪人,误人子弟,慎之慎之。”[5]周边的白云庄、青龙寺、仙居寺也对清漾毛氏族人形成了重要的文化影响,为毛氏学子营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据记载,清漾毛氏族人还曾邀请王安石、朱熹等文人名家前来讲学。

唐末宋初,清漾毛氏一改祖先因军功而加爵的历史,借科举之制考取功名,成功地回到了治国的舞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为清漾村民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普通村民可以通过读书求学逐渐登上高位。“宋有天下,四海平定,道化盛行,天圣以来,族人才稍稍出取科第,数十年间,接殄于仕路矣。”允让曰:“吾族自州陵五世效忠遇难,后人以仕为讳。至二十世始由兴者,自是名贤辈出,世不乏人。况古无科第乎?”[6]在历史上,清漾后裔出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赞许的历史典故,从一个特殊的侧面体现了清漾毛氏的耕读文化。

自唐末宋初以来,在清漾毛氏后裔中出了毛让等8位尚书、80多位进士,成为有名的状元村、进士村。宋代的毛和叔家族出了“四代十登科,六子七进士”,成为清漾村科举兴家的典范。清漾毛氏族人的8位尚书有如下记载。[7]

毛延邺。累官至吴越国(907—978)司徒(礼部尚书)。

毛可游。累官至吴越大司徒;旧曾有司徒坊在石门。

毛让。南唐大理评事、入宋特授工部尚书致仕。

毛文琠。累官至吴越侍御使,进刑部尚书,旧曾有尚书(大司寇)坊在石门。

毛友。北宋大观元年进士,大观至宣和年间(1107—1125)历官中书舍人,衢州、镇江、明州(宁波)、杭州太守,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毛晃。南宋绍兴廿一年(1151)赵逵榜免解进士,历任县主簿、中书省历郎中、湖南邵阳知县、枢密院断事、建康(南京)知府、起居御史、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同枢密院事。

毛天叙。历官至南宋礼部尚书兼户部著作侍郎。

毛恺。明嘉靖十四年(1535)韩应龙榜进士。嘉靖末南京礼部、吏部尚书,隆庆时北京刑部尚书。

在民间,流传着一系列关于清漾毛氏族人耕读生活与精神品质的典故,构成独特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代表性如下。

典故1:毛滂(字泽民,清漾毛氏第27世)是历代江山最有名的文人,宋词“潇洒”派的开创者。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毛滂曾是他手下的一名法曹。毛滂任满辞去后某日,苏轼宴请宾客,有歌妓唱起了《惜纷飞》,苏轼闻之,惊问谁人所作?歌妓告知为毛法曹所写,苏轼当即对在座的客人说道:“在我管辖的地方有这样出色的词人,而我竟然不知道,这真是我的罪过啊!”第二天便吩咐下人将他追回,毛滂因此声名鹊起。他的著作《东堂词》一卷被收入清代的《四库全书》。

典故2:清漾毛氏族人毛恺(字达和,清漾毛氏第42世),人称“毛尚书”。自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起进入仕途,先后数十余年,历任礼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据传,毛恺为官一生,刚正不阿,廉洁自律,两袖清风。嘉靖皇帝生日,文武百官都进俸奇珍异宝,外番甚至兴师动众押运生辰纲前来京都,为皇帝祝寿。毛恺则把从家中带来的万年青移栽到木桶里,送给皇上作为生日礼物。嘉靖一看,只是一桶普通的万年青,对毛恺说:“爱卿手中是何宝物呀?”毛恺答道:“启奏万岁,臣奉给万岁的是‘一桶万年青’,象征着大明江山万年长青!”嘉靖皇帝一听,高兴地说:“好一个‘一统江山万年青’!爱卿进奉的是无价之宝啊!”于是,就把这桶万年青摆在了龙案上,传旨开宴,并叫毛尚书坐在他身边。

另据《清漾毛氏族谱》记载,明隆庆年间,江山县筹建城墙,知县余一龙按粮派银筹措经费,翻开粮册一看,发现毛恺家只有薄田数亩,米仅数石,还不及普通下户的产业,由此感慨万千:“先生之居无楼台,蓄无金帛。江邑有筑城之役,例当照米征银,揭册视之,先生之米仅数石,犹不逮江民下户之产。今人口谈仁义,而行或背驰,亦有粉饰于朝而惰行于幽独者,如先生之彻表彻里,浑然一致,天下宁几人哉?”从侧面体现了清漾毛恺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