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社会的开放化与异质化

三、村庄社会的开放化与异质化

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历史上的村庄社会是一个“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性社会,在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化经济基础上,中国农村社会成员又呈现出高度均质化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在多种因素的促动下,清漾村逐渐在发展中呈现出开放化、异质化趋势。

(一)村庄社会的开放化

历史上的村庄社会是一个基于农户经营式小农经济的生活共同体,特别是类似清漾村那样全村人口基本为毛氏族人并拥有深厚家族文化传统的村庄,更带有家族生活共同体的特征。在耕读传家的家族文化熏陶下,村民安于村庄、安于农耕,村庄社会更呈现封闭性。对于这样的村庄而言,真可以称得上“村庄就是村民的世界”。

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清漾村民受市场驱动逐渐走出家庭、走出村庄、走出农业,日益走向开放化。特别是清漾村在政府指导下的旅游开发、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开发,村庄社会的封闭性进一步被打开。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清漾的村落经济逐渐面向市场,实现市场化经营,促使村落经济和村庄社会与外部市场社会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加之信息传播的发达,村庄社会可以容易地与外部世界建立信息联系,通过电视、互联网、智慧设施等广泛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因此,今天的清漾农民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信息闭塞状态,可以说“世界就是村民的村庄”。

其次,伴随着农民流动政策的调整与放开,以及乡镇企业崛起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原来被固着在土地上的农民受比较利益驱动离开土地和村庄外出务工经商。农民流动构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特点。外出务工也是清漾村改革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相当部分村民流动到了村庄之外的部门务工经商。外流就业使得村民与外部社会建立了新的利益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增加了村级组织管理的困难,进而对村庄治理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再次,在清漾村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村庄社会日益开放。外来人口和外来组织不仅可以流入村庄,而且受到了一定意义上的鼓励。在当前,流入清漾村的外来人口和外来组织主要有:(1)村落历史文化旅游开发引入的企业,最主要的是江山市清漾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文化创意公司和商店;(2)村落文化旅游开发引来的大量游客;(3)土地流转引进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一些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等;(4)少数外来投资企业;(5)参与清漾毛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士。

总之,当今的清漾村已经与外部社会建立了多元、紧密的关联,由封闭性社会转变为开放性社会。

(二)村庄社会的异质化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清漾村以按人均分的方式将集体土地承包给各农户分别经营。各农户虽然自主经营,因经营状况会出现一定的经济收入差距,但均以集体所有的土地为基础,且拥有的承包地基本平均,因而收入差距不大。故此,村民群众依然基本处于均质状态。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发展,清漾村民陆续开始多元性流动。有的到非农行业务工,有的依然留守家庭承包农业;有的受雇于人,有的自主从事个体经营甚至创办私营企业;有的就近在周边乡镇企业甚至村内企业务工,有的跨区域流动到异地城市务工经商;等等。多元性的流动造成村民的产权身份、职业身份、社区身份转换的非同步性,村民群众或因产权身份,或因职业身份,或因社区身份的不同而分离为多个阶层,出现了多元性的社会分化。

一句话,清漾村已经由均质性社会转变为异质性社会。经过40年的变迁,清漾人已经不再是一个均质性的群体,事实已经不能简单地以“农民”或“村民”等称呼一概而论。只是由于他们都拥有清漾村户籍,都承包了一定的村集体土地,在此基础上与清漾村保持着一定联系,故才统称为清漾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