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漾毛氏“三约”
自江南毛氏第四世毛宏之承袭父亲毛璩归乡公爵位后,毛氏子孙就远离官场,男耕女织,安居乐业。按说,在中国古代,“礼”只限于士的阶层,与清漾的山民村妇并无直接关系。清漾人认为,治家如治国,将“礼治”导入家族治理规范。《清漾毛氏族谱·宗范志》指出:“《传》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孔子曰:‘唯孝友于兄弟,是以为政。’”[8]意思是说,孔子认为何必非要求个一官半职才叫作为政。处家亦可谓有家政,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教化一国之人与教化一族之人同样是为政。清漾人遵循孔圣人的教诲,建构了独特的家族治理理念。虽然不出世治理国政,不轻易谋求官职,但将孝友之心作为宗族治理的思想,教化村民,使族人正心修身、孝顺父母、友爱兄弟、邻里和睦。
《清漾毛氏族谱·宗范志》开篇就言:“教之致用,至于易俗。”[9]明确地将家庭规约分为约训、约戒、约申三个部分,俗称“三约”。主要是对村民行为的道德界定和情感规劝,易学、易懂、易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宗族治理中乡规民约的经典之作。
《约训》主要是对善的界定和倡导,将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外化到家庭、家族、邻里关系上,用更感性、更易懂的语言将为人处世的道理描述出来。“自今,凡我同约:务要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小心奉官法,谦和处乡里。心要平恕,毋得轻意忿争;事要含忍,毋得辄兴词讼。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凡我同约:曾见有温良逊读、卑己尊人而人不敬爱者乎?曾见有凶狠贪暴、利己侵人而人不疾怨者乎?夫为善之人,心逸日休,必有余庆;为恶之人,疾恶于神人,破败其家业;上辱祖宗,下累子孙;可不慎与?”
《约戒》主要是对恶的戒劝和警示,将需要力戒的恶行总结为24个“毋”:毋拖欠钱粮,毋傲情奢侈,毋以众暴寡,毋以强凌弱,毋恃富欺贫,毋使下侮上,毋侵占产业,毋霸占水利,毋违理取利,毋用银低假,毋收卖不明,毋教唆词讼,毋朋党肆横,毋窝盗做贼,毋酗酒赌博,毋举蔽受献,毋乱伦奸淫,毋获贼分赃,毋图赖人命,毋争斗抢夺,毋负赖田租,毋挖骗客货,毋强砍山木,毋纵牲践食。
《约申》则强调,人的善恶不是以一时一事之行为界定的,而要以族规民约为终生的行为道德规范。“呜呼!凡我同乡之人,明德申诫:勿以今日之善为可喜,变于恶则灭身;勿以今日之过为可愧,迁于善则可庆。凡我同事,自勉自省,毋贻后悔,以为此《约》羞。”[10]
从内在约束力看,清漾村的《宗范志》虽然不是法律的刚性条例,但作为治族齐家的法理准则,对于一个村落自我管理和约束的秩序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功能,而且比外在的法律更加深入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