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收入为主转向非农收入为主

一、农业收入为主转向非农收入为主

按照产业划分,村民收入大致包含农业收入、工业收入和服务业收入。其中,工业收入和服务业收入可统称为非农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清漾村民的收入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从以农业收入为主转向以非农收入为主的态势,这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变化密不可分。据调查所获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清漾村民收入结构的转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后,村民的农业生产积极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然而,这一阶段清漾村民的收入来源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包括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养殖家禽、牲畜,村民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比例占80%以上,居于主导地位。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逐步放开,清漾村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通过从事第二、三产业获得了更高的工资性收入。当初,多数村民选择了“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模式,就近选择在石门镇或江山市务工,并以白天外出务工晚上回村的“半在村”形式流动。另外,有一小部分村民则选择外出到深圳、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务工。这一时期,村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比重在不断下降,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劳动获得的非农收入比重显著提升,其中从事工业获得的劳动收入增幅较大。

2006年是清漾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拐点。这一年开始启动的清漾村落旅游开发,不仅推动了清漾村落经济的重大改变,而且促进了村民收入的重大变化。因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景区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较少,旅游业尚未构成清漾村集体和村民个人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旅游开发带来了村落产业的多元发展和部分村民家庭收入的增长,在推动清漾村民收入结构非农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据调查,旅游开发吸引了很多村民返乡创业。一些村民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凭借常年务工积攒的收入兴办了如民宿、农家乐、超市等旅游配套项目;一些村民承包村里流转的土地,搞起了生态农业种植和观光采摘等体验型农业;一些村里的老人也在景区内摆起了土特产小摊;还有一些村民结合旅游开发发展文创产业;等等。在旅游开发的大环境下,创业创收项目在清漾村遍地开花,初步形成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旅融合发展格局。同时,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连续出台和清漾村旅游开发保护工作的深化,很多大型工程和项目相继入驻清漾村,部分村民通过承包或从事相关工程的劳动性收入显著提升,如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和道路硬化、景观改造等工程。有理由说,清漾村的旅游开发推动并改变了清漾村的产业结构,也改变了村民的就业结构,不仅带动了村民收入水平的普遍提升,而且促进了村民非农收入比例的持续增加。

总之,改革推动了村落经济多元性发展,促进了清漾村民收入结构从农业收入为主向非农收入为主的转变,非农收入已经在村民收入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占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