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集体座谈

七、集体座谈

座谈对象:江山市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毛冬青、江山市旅发公司总经理郑武士、江山市旅委规建科科长郑建清等。

访谈员:请给我们介绍一下清漾毛氏的情况。

毛冬青:江山搞毛氏文化搞得早,2009年就成立了江山毛氏的研究会。毛氏在江山人口非常多,占十分之一,60万人口里面有6万人是毛氏。还有就是历史非常久,从晋代开始,这个地方是我们毛氏的封地。

两晋之交,江南毛氏第一代州陵侯毛宝,封在长江边上。

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就是毛伯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毛的。他及其继任者毛国世称毛公,从他开始,一直传到毛宝。毛宝世居荥阳,今天的河南原阳,是始于伯郑的北方的五十二代。八王之乱,北方土地大片沦落,他随晋王朝,就是司马王朝从北方到南方,我们史书上面讲就是随扈南渡。后来立了功,朝廷就给他在长江边上割地封侯,这是第一代。

第二代,大儿子叫毛穆之,先是继承了父亲的爵号。后来立功,把爵号让给了弟弟,自己就任建安侯。这个建安不是指南京的建安,它是福建建阳。所以第二代封在福建,从福建建阳过来。浦城也是毛氏的地方。

第三代,毛璩的功劳更大,被封在衢州这边,称为归乡公。整个衢州和靠近龙游的兰溪的一部分也是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江山很多地方都划给江西了。所以,原来地方比较大,后来改朝换代之后,那就不是我们毛氏的封地了。

我们毛氏从第四代开始住在这个地方。第三代在长江边上打仗打死了,铁棺材拉回来,安葬在衢州城里面。唐代有个知府,想迁移这个陵墓,被人劝止了。后来知道原来在朝廷是有封号的,不能随便动。但也不能这样破破烂烂,所以他指定人通知毛氏子弟去修坟。后来就去了3个地方的毛氏,都是今天江山范围的。一个是清湖;一个是我们今天凤林镇,小地名叫乌石坂,谱上叫川石;第三个是靠衢州边上的后溪。这些宗支一起去修坟。所以才说江南毛氏根在清漾,毛氏是我们江山的。因此才可以是江山的,才可以是衢州的,才可以是江南的。

我们是第三代繁衍出来的后代,是毛璩的后代。我们讲江南毛氏,我们清漾的始迁祖,他是第八代,他是辗转迁到清漾去的。当时整个衢州都是我们的封地,那里山好水好,他就去了。他的子弟就分开来,去这些地方。之后,就不再是毛氏的封地了,南北朝改朝换代了,但毛氏的渊源就是这样的。我们整个南方,还有小部分北方的毛氏,按照我们线索脉络的证据和分析,90%都是我们清漾毛氏家族的后代。

第二个是后来的人物,因为清漾毛氏有读书的传统,念书的人比较多。一开始的时候,家族不准族人当官。因为记住了曾经的惨痛教训,前三代,几乎全部都战死,这在《晋书》里都有记载的。第四代后就没有继续当官,在江山繁衍生息是为了给祖宗留点血脉。开始几代,按祖训不准出去当官,到了唐代才有人出去当官了。所以家谱上讲得很清楚,稍微有一两个人出去,那就当了大官了。有了这样的先例,以后出去当官的人就很多了。以前,出去当官的人,有的到了云南,有的到了贵州、广西,因为交通不便或者战乱,有的去了就没回来。所以现在就有这些地方的人,都回江山来找祖宗根脉。我们都不认识,他们自己跟我们讲他是谁谁的后代。然后,我们家谱里面一翻,真的有这样的人物记载。他怎么去的,我们本来不知道。但现在交通通信方便,才掌握了这个情况。正因为这样子,全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他们都共同认我们江山清漾是江南毛氏的发起地、发祥地。

还有一个是我们现在喊的一个口号——毛泽东的祖居地。韶山毛氏就是我们这里迁出的一支。那边他们都接受了,他们祠堂里面,按我们江山的世系一路画下来。以前找不到这么远,跟我们接上以后,一直能够找到周文王,然后上面能够一直找到黄帝了,这对他们是很大的帮助。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江山现在各个地方各个村落都有毛氏。但是这个毛氏最早落下来不是清漾。第四代,家谱上说住在后庄,我们分析是靠近衢州的地方,后溪街那个方向。第五、第六代,好多地方都有,清湖也有。第八代,就是从清湖毛塘搬到清漾去的。谱上讲哥哥住在清漾,弟弟住在清湖,这是第八代。唐代有3个宗支去衢州修归乡公墓,另外两支现在到哪里去了,我们都不知道。今天能够找出来线索的,全部是属于清漾的。

还有就是今天江山有一支毛氏,它叫棠峰毛氏,这个不是清漾毛氏的后代,但仍是毛宝的后代。它是唐代从湖州迁过来的。所以6万江山毛氏人口里面,大概有5万多人是清漾公的后代。

江山这个地形是狭长的,最主要是一条须江,旁边有条仙霞古道。江山比较著名的村庄都沿仙霞古道分布。就我们从城南出去,第一个清湖,然后石门、凤林、峡口,一直到廿八都,全部都在仙霞古道沿线,这中间就是石门镇,所以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大官,他经过仙霞古道,必定要经过石门。

还有,江山按照人口、文化遗传、著名人物统计来看,江山文化最杰出的地方,也是以石门为中心。

访谈员:清漾毛氏里面,代表性人物有哪一些?

毛冬青:我们通常讲有八个尚书,这八个尚书不是全部都是清漾村的,但都是清漾毛氏的,都是江山的,是江山土生土长出去当上尚书的。

清漾祠堂里,有副对联就讲到了五个人。“天下四君子,两朝三尚书”中,毛栗、毛滂、毛抗、毛注和毛恺都是清漾人。按今天讲毛恺是在石门镇的溪底村,现在镇政府的老街边上。当时古代的时候,没有这么严格,一个石门就是镇安都。

天下四君子是指“栗、滂、抗、注”四人,没有一个是尚书。两朝三尚书不是指两个朝代出了三个尚书,指的是毛恺一个人。毛恺在明代,在嘉靖、隆庆两朝当了三任尚书,礼部吏部刑部。毛栗,在方腊起义的时候,农民军攻入安徽歙县,所有当官的都跑了,他穿戴官服,坐在中堂,把官印给了孩子,叫孩子给朝廷,报告朝廷说他父亲忠于职守,将与城同在。毛滂,历史书上评价比较复杂,苏东坡以身家性命去举荐他,当过武康县令,当过秀州(今嘉兴市)知州等,最后一个官职是掌登闻鼓院,就是告御状的地方。其他的我们不讲,就是才华是得到苏东坡的充分肯定的,是浙江史上的著名文化人物,是大诗人。毛抗,是个劝农使。他从县官当起,宋朝农田非常重要,他忠于职守,开垦啦、围田啦,这个历史上有记载。最后一个毛注,是谏议大夫,就是专门检举官员不法的,史书上说蔡京就因为他被赶出杭州。这四个人有气节、有才能、无畏无惧,为的都是人民大众。第五个人就是毛恺,他一生任了二十多个官职,最后一个官就是刑部尚书。他告老还乡回到江山,没有两三个月就去世了。他二十多个职务全部都清清白白、勤勤恳恳。吴承恩专门为他写了《道德逢辰颂》,他在当官的时候,就用他的俸银资助读书人,以致堂堂的尚书竟然家无余粮。

古代清漾人有个特征,不把财富看得很重。这也不是什么贵而不富,其实是每个人都在做社会救济、社会办学。很多的官员都是在做这个事,但没有身份地位肯定就干不成事。宋代有个毛衷,他到了广西贺州那里当刺史,手上也是兴办了书院。

访谈员:毛氏文化里面你觉得最核心的是什么东西?

毛冬青:出,就兼济天下;居,就在家里安守本分。这就是所谓的勤耕与穷读。就是你随时要做好准备,要学会本领,要能够为国家施展抱负、才能。另外一个就是要守好本分。毛子水的铜像上面有四个字——“虚静恬淡”,他讲人世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道德之至”,他提倡一个道德,一个真理。

清漾毛氏这些思想追求,还可以从他祠堂里的那些对联中看出来。他们那些祠堂对联,是我从家谱里面几百副的对联里面挑选出来的。因为有些当时的祠堂,我们也没见过。

2002年,浙江省文化厅和社科联联合做浙江省家谱名录。所有我们浙江省的祠堂,都只有一个堂号,我们清漾却有两个。外面的叫合敬堂,各个地方的毛氏来祭祖,要派代表来,你不能全部来,来了之后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只能一派一派地派代表来合敬。比方,我们冬至日,必须派代表,大家沐浴换衣服,按古代的礼规,来了以后一派一派的代表来一起合敬。里面的堂号叫追远堂,北方过来的衣钵在这个地方。祖宗的脉源在北方,一直往前面追,最起码追到毛伯郑。所以北方到南方,第一代毛宝,他是北方五十二代。从毛宝开始,往下面数,数到毛泽东是五十六,数到毛子水也是五十六,数到蒋介石夫人毛福梅也是五十六。他们三个相差不了几岁,都是五十六代,台湾那边也很感兴趣。

还有,南北方的其他地方,没有像我们清漾毛氏世系这么完整的家谱,北方没有,南方也没有,只有我们清漾村一地有这么完整的。虽然很多人对毛遂是不是二十二代有争论,但是一代一代人,它一代都不缺。所以2002年,我们第一批入选了国家档案文献。我们的版本是1869年,同治己巳年间的,接续宋代的。

访谈员:清漾景区原来不免费一年大概多少?

郑武土:不免费,一年也就200多万。

访谈员:现在看村民的墙都统一粉刷过,这个是什么时候搞的?

毛冬青:去年,美丽乡村现场会。钱是省里出的,整个石门镇拿了1000多万,所有开支都在这里。

访谈员:现在旅游公司在清漾村的管理上,分工是怎么分的?

郑武土:旅发公司去年与旅委脱钩独立运行的。与景区所在地乡镇之间,管理体制、机制及职能上确实有待理顺。比如,那个祖宅,严格上还不是属于景区的,还是属于村集体,每年我们向它们付租金。

访谈员:一年给多少?

郑武士:10万左右。所以整个村,有关管理体制机制及相关职能还没有真正融合在一起。清漾村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宿,一个都没有,最多是农家乐。从严格上说,农家乐还是初级的。现在清漾村面对的问题是,在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转型发展的问题,尤其如何培育发展业态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旅发公司也在考虑、摸索当中。如何发挥或突出清漾耕读文化并把它融进去,加上伟人文化,尤其以毛泽东为代表,作为伟人的祖居地,怎么把它的内涵发掘出来。

访谈员:现在这个景区投入进去多少钱?

郑武土:现在投入不大。今年计划投入的200多万主要是想把文化融进去,把“天下四君子,两朝三尚书”五个典型人物的雕塑先做起来,放在祖宅边上,游客至少知道清漾村还有哪些走出去的人物。去年为筹备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对清漾大道进行“白改黑”,投入好几百万。

郑建清:整个清漾村的开发建设,是不断地完善,一期开发建设搞了个南路口。而且从南路口到江郎山,是一条沥青路。当时的想法呢,是通过这条路把江郎山和清漾村连在一起。现在来看,没起到设想中的作用,江郎山的游客没按照原来的设想,转移到清漾村来。对当地老百姓出行起到了方便。百姓确确实实得到了实惠,但是他觉得得到的实惠太少。以前在那里待过,认识那些钉子户,以前给你打电话扯来扯去,这个村的村民真的不好讲话。都是姓毛的,都是一家的,却弄了好几派,连个村书记都选不出来。民风说它淳朴也可以,但是民风还需要教化引导。共享的问题,我们通过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得到好处。我和“刺头”说你明明得到好处,为什么说没有?他说我得到什么好处?我说你原来没有搞旅游景区的时候,你闲暇时间、空余时间,你就是玩,就是打牌,说不定还输掉钱。现在我们雇你来,管管停车场,搞搞卫生。你一年搞了几工,他报上来我一年在景区搞了几工,每工多少钱,我说这个就是你的收入。第二个,如果没有景区开发,你新房子怎么盖?盖得了吗?你去问清漾村的老百姓,可能普遍会说没什么好处的。其实他是得了许多好处的。原来祖宅的祭祖广场,是烂泥地,现在全部搞好了,绿化也搞好了,这也是一种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