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漾村40年变迁的三重逻辑[8]
村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与条件,势必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根据对清漾村40年变迁的初步考察,发现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三重逻辑。
(一)国家宏观政策建构的一般发展逻辑
村庄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村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调控,势必要求遵循国家的法律制度以及宏观政策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宏观政策建构了村庄的一般发展逻辑。任何一个村庄的发展都无法脱离国家宏观政策指引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际,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为全国各地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建构了宏观层面上的一般发展逻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实现了国家工作重心的根本性转移,致力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推行了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农业经营制度和基层政治制度,推动了以权力下放为核心和特点的农村改革,实现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体制机制的重构,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与治理的制度体系。随后,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陆续出台了诸如发展乡镇企业、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动、放开粮食购销、减免农业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政策,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农村经济政策体系;出台了诸如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创新农村社会保险、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形成了以公平为取向的农村社会政策体系;出台了加强和完善民主管理、促进农村协商民主、实现三治融合、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农村社区治理,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强调政府主导的城乡社区治理等政策,形成了以民主公正、协同高效为取向的农村基层治理政策体系。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清漾村的40年变迁基本遵从国家宏观政策建构的一般发展逻辑,按照不同时期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和指示,及时调整和转换村庄发展重点和中心工作,在国家政策指引下逐步地向前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普遍性规律。
(二)地方政府选择的区域发展逻辑
中国农村空间辽阔,各地情况差异悬殊,形成了多样性的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呈现出丰富的区域特色和“地方性知识”。区域差异性和地方特殊性决定了各地的农村发展会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别。地方政府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根据国家政策并结合区域和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政策,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发展逻辑。
任何村庄的发展总是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的,势必会受到区域条件和地方政策的制约。地方政府推动的区域发展逻辑将在村庄发展中以各种方式得以体现,在村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
清漾村所在的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省委、省政府在领导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战略和政策,成为全国各地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诸如“八八战略”、法治浙江、平安浙江等重要战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社会建设重点工程,以及一系列的法规政策,对浙江农村包括清漾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江山市政府则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制定各种具体的发展政策和实施细则,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发展要求与逻辑。据调查,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山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植以江山白鹅、白羽乌骨鸡、白菇“三白”为主的区域特色农业。2011年启动实施了“幸福江山连心服务”工程,通过构建网络、搭建平台和优化资源等一系列举措,实现连心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多元化、系统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服务民生、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和实效。以连心服务热线、连心服务网络、连心服务中心(站)为内容的为民服务“一线一网一窗口”,确保服务群众有场所、有渠道、有平台,实现服务群众线连线、点对点、面对面,干部情愿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百姓。诸如此类的江山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对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形成了最直接的影响。清漾村的发展无疑不会脱离江山市委、市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规制,特别是在2006年前,一直遵循江山市政府推动的区域发展逻辑,并结合村庄实际选择自己的发展策略。比如,调查得知,在改革开放之初,政府要求江山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积极鼓励发展“三白”产业,清漾村从本村实际出发,并未盲目跟风,而由村民依据市场自主选择。当初,有部分清漾村民从事白鹅、白羽乌骨鸡养殖,但以家庭散养为主。有部分村民则选择了养牛,基本没有种植白菇的村民。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江山市政府的特色农业鼓励政策对当初清漾村民的产业选择和经济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村庄因素决定的特色发展逻辑
毫无疑问,村庄发展必须以村庄具有的资源和条件为基础,同时能够满足村民的需求。只有从村庄实际出发,以村民的需求为导向,才能寻找到一条符合村庄发展的道路。资源与条件、意愿与需求等构成了村庄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庄发展的独特逻辑,呈现出村庄发展的特色。
根据调查所获资料分析,清漾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和条件,首先是拥有较丰富的耕地和山林。正是基于这些资源,清漾人在历史上主要以农耕为主,依靠耕地种植水稻等粮食和蔬菜、水果,并利用山林获取生活所需的燃料,过着温饱有余的小农生活,形成了耕读传家的村落文化。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清漾人代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农耕经验。农地、农民、农耕技能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自发地建构起一套传统小农生产体系,在清漾村延续了很久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民公社体制打破了这套历史传承的小农生产体系,造成了种种不适应与冲突,最终导致了农业生产的破坏,清漾村民的生活温饱不保。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推行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重新让农户获得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恢复了农户经营的传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清漾村的农业生产迅速增长,村民的生活很快获得了温饱。后来,清漾村民响应号召发展养殖业,在房前屋后乱搭乱建、散养家禽,结果造成了村庄环境的脏、乱、差。
由于家户经营造成了土地经营的细碎化,无法获得规模效应。解决农民温饱有余,但实现农民小康富裕和农业现代化有困难。正是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了新时代,农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国家进一步地推动了土地制度改革,在保持土地承包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实行土地三权分置,允许和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让那些无精力或无心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自愿地将承包土地以不同方式流转出来,集中到某些种田能手、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据了解,目前清漾村的土地流转率大约占一半。主要是一些已经转移到农外就业的村民,觉得自己无暇农业生产,又可以通过流转获得一定的承包权益,故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但还有一半左右耕地依然由村里的中老年人耕种,他们因年事已高且缺乏非农技能,在农外难以谋求合适的职业,因而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人,需要自己耕种以获取一定的收入,保障生活来源。这意味着在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过程中,既要考虑土地效益和农业现代化,也须顾及村民利益和农民的职业转换,进而需要强调农民自愿原则,切不可借助行政强制手段。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在响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取缔了家禽散养,实行家禽家畜集中圈养,推动清漾村养殖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说起清漾村的资源不得不说毛氏文化。清漾村是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以毛氏繁衍发展为脉络,积淀了“耕读传家、贵而不富、清正廉洁”的历史文化,形成一项不可多得的村落特色文化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清漾村最具特色且独有的村落传统文化。习近平于2006年到清漾村视察,并当场提出“三个好”指示,由此启动了清漾村落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程。从此开始,清漾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毛氏特色文化为主要资源,政府主导,村庄、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协同,共同开发清漾传统村落旅游。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村落旅游业为主,农业集约经营为辅,多业并存,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村庄发展道路。当然,清漾村的特色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问题。比如,如何妥善处理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如何在村庄发展中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发挥村庄和村民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在村庄发展中让清漾村民群众更具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