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浙江省第二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中国村庄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的子课题,浙江省第二期第三批重点课题《衢州市江山市清漾村发展研究》的最终成果。
早在20世纪80年代,自己就开始涉足乡村领域的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治理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学术志趣,并始终坚持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至今已经持续坚持了几十年,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本书可以说是我主持的又一项经验研究成果。
在本课题立项之前,就与《中国村庄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重大项目的总负责人和设计成员进行了多次交流,并赴江山市清漾村做了初步调查,最终确定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合作,开展本课题研究。鉴于课题研究任务重、时间紧,课题立项后,迅即组建了一个由杭州师范大学、宁波财经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中共江山市委党校、中共宁波市委党校、中共诸暨市委党校等高校和党校师生构成的课题组。先后三次赴江山清漾村开展实地调查,获取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并据此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先后召集了两次全体成员和相关专家参加的研讨会,交流研究情况、讨论研究观点。最后,课题组成员分工撰写完成本成果。
本书是集体合作劳动的产物。先由课题负责人卢福营提出基本框架和写作要求,再分工完成初稿,最后由卢福营对全书进行了修改、加工和统稿工作。本书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
导 论 卢福营
史地篇 张小玲 张 阳
经济篇 曾智洪、丁沙沙、王子豪
治理篇 何 花、熊 兢、卢福营
文化篇 朱 瑾、占建青
生态篇 郑高花、安亚琴
专题篇 卢福营、鲁晨阳
访谈篇 王子豪
文献篇 鲁晨阳
课题调研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村庄发展的浙江样本研究》重大项目总负责人陈野的指导和支持,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后陈经验与地方治理研究院、江山市人民政府、中共江山市委党校、江山市石门镇政府、清漾村干部和群众都给予了极大支持,苏梦博、叶君红、韩丹华、肖羽翊等研究生参加了部分课题调研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需要感谢的人员太多,原谅不能一一列举。
卢福营于钱塘江畔
2020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