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嫁礼俗

一、婚嫁礼俗

中国古代的理想婚礼是以“三书六礼”为核心的一整套礼仪习俗。据《江山县志》记载,在江山的各个乡村,婚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过“一纸八字、三两茶叶”定终身。传统的婚嫁礼俗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是托媒提亲。由媒人将女方“八字”送交男方,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克”,男方即以少量金钱给女方,称“压八字”。

二是送聘送日子。男方择吉日将婚期写在大红帖上,连同聘金送至女方。女方回帖时,附绣花袋1对,丝织裤带1双,万年青2株。

三是嫁娶成亲。一般需三天时间。第一天男方派人至女方搬运嫁妆,晚宴称“大会酒”。第二天用花轿迎亲。新娘上轿前,母亲有“哭女”之俗。花轿进新郎家,停放于天井中团匾米筛上,意谓新娘是经过筛选的贤淑之女。接着新郎、新娘并立于中堂红毯上,行拜堂礼,然后入新房。晚宴称“归间酒”。盛行“闹新房”。第三天新婚夫妇向族内长辈及亲友行见面礼,午宴请媒人,称“谢媒酒”。

四是回门。婚后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父母亲),称“三日回门”。回门须当天赶回。[2]

通过充满仪式感的婚礼仪式,新婚夫妇向众人宣誓一个新家庭的组成,给人以一种庄重的感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土社会的婚姻变革开始加速。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还明确禁止重婚、纳妾、收童养媳、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等。与此同时,政府大力宣传婚事新办,废除旧风陋俗,提倡婚事简化,传统的一些婚嫁礼俗逐渐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新式的结婚礼俗。调查时,毛旭明告诉我们:

儿子结婚是1998年,结婚仪式比较简单,感觉还是自由方便的。以前很多形式都有。比如说,拜天地、抬花轿。现在结婚请酒放在酒店比较多。(过去)喜酒要喝三天:第一天,大会酒,所有朋友都来,所有菜肴都是新的。第二天,新郎要带迎亲团队到新娘家里边。新娘家拦门,新郎会撒一些糖果、香烟、红包等,女方会请迎亲队伍吃饭。走的时候分两批,抬嫁妆的先走,第二批新娘自己走。小孩子抱一个子孙桶,到了男方家里,小孩会得到一个红包。第三天,一般邀请帮过忙的亲属来家里喝酒。

改革开放以来,清漾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条件好了,走出村子到城里工作的年轻人多了,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从小在外求学,邻居之间的日常走动本就不多,邻里之间那种守望相助的情感渐渐淡了,传统乡土社会那种从容不迫的婚礼习俗遭受严峻挑战。乡土社会正在慢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带来的婚姻观念礼俗变迁。近年来,清漾村的婚礼仪式变得简单快捷,婚宴很少在家操办,基本上都放在酒店里。婚礼当天,新人在酒店门口迎接亲朋好友,大家会随身带上新婚祝福的红包。婚礼俨然成了收礼送礼的平台。有些稍微年长点的亲朋开玩笑说,新亲戚家门朝哪儿都不晓得。而有些年轻人甚至连酒席也不操办了,直接登记结婚,最多请双方的父母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算是有交代了。“婚姻成为现代人的私事。因为是私事,目前可以随便的、自由地谈婚论嫁,可以随便地离婚再婚。传统婚礼仪式所表达的社会宣誓组成‘白头偕老’的对社会负责任的家庭的意义消失了或正在消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