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冬至、中元、重阳

三、清明、冬至、中元、重阳

清明。采野艾做米煤,称“清明像”,家家户户上坟祭祖扫墓。这一天,还有插柳种树的传统。俗云:“清明不插柳,外甥不认舅。”改革开放前,清明扫墓活动受到一定遏制,由各群众团体、学校组织青少年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清明节成为法定节假日。在此背景下,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活动重新在清漾村普遍流行。

中元。即七月半,又称“鬼节”。这一天,家家祭祖宗,用米粉做成“马”的形状,供奉在案,社庙请巫师祭送“孤魂”“野鬼”。如遇闰月年,还要请道士“打清醮”、驱“冤鬼”。这一天,家中老人都会教育孩子不要出门,尤其是晚上,怕碰到“孤魂野鬼”。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清漾村民日益受各种现代文明的熏陶,旧有习俗逐渐发生改变。除祭祖外,其余中元节礼俗已经基本被废。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登高节。旧时,各地普遍祭扫祖宗墓,谓“上重阳坟”。一些宗祠还分香饼。改革开放后,上坟习俗仍相沿袭。

冬至。在清漾是一个很隆重的祭祖日。旧时开祠门,祭祖先。科举功名,学校毕业生,花甲耄耋聚祠受宴。族内男口,按人授饼。据清同治《江山县志》载:“宗祠以冬至节为大祭。祭之日,分丁饼,六十以上则视年寿而有加,有功名者倍之。”届时,全族男丁齐集祠堂,用全猪全羊全鸡祭拜祖先。祭毕,本族子孙皆可大吃一顿,叫“吃祖公”。是日,本族各房报录男女婚嫁、生卒人口增减变动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已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