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绪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农民是占人口最多的社会群体,农村是最广阔的地域空间。“三农”问题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村庄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社区,既是农民的集居地,也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亦是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生存发展之地。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村庄发展就是“三农”发展的缩影,村庄发展演变也反映着社会的变革趋势,特别是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村庄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基本的单元,村庄发展也是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变的一个风向标。无论是城市发展还是农村发展、工业发展还是农业发展都会在村庄的发展上表现出来,所以研究中国村庄发展实际上是解剖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通过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村庄发展的一些样本的解剖,可以揭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轨迹与发展规律,起到“窥一斑、见全貌”的作用。
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村庄发展的基本经验
浙江是5000年中华文明实证地、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的代表省之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走在全国的前列,同时浙江也是地域差异性十分明显的省份,“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省情和兼有山海之利的特点,使得浙江村庄发展的多样性特色十分明显。由浙江省第二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系列项目“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形成的这套丛书,选取的11个村庄研究样本,既来自11个地(市),也兼顾了发达地区明星村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村、平原村与山区村、城郊区村与纯农区村、少数民族村与海岛渔村等不同类型的地域村庄。这11个不同村庄在浙江既有一定的代表性,也隐含了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规律性。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主力军也是农民。“春江水暖鸭先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浙江村庄也是浙江变革最早、最快的地方,因此这11个样本村庄的研究就有了多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丛书的11个不同类型的浙江村庄个案,每个研究基本上都由史地、经济、社会、治理、生活、生态、文化、访谈、文献等篇组成,从而分析每个村庄发展基础,记述发展历史,总结发展经验,解释发展动因,揭示发展本质,提炼样本价值。浙江这11个样本村庄地域位置各异,资源禀赋不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通过对这11个个案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发展实绩、发展经验、发展动因等的整体分析,我们大致上可以揭示浙江农村40多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也可以从中寻找到浙江40多年改革开放与发展之所以能够走在全国前列的内在原因。正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总结的,浙江发展快是因为农村发展快,浙江富是因为农民率先富,浙江活是因为农村搞得活。从这11个个案样本村的发展总体情况来分析,浙江村庄40多年改革开放中值得全国村庄借鉴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坚持走以“人民大众创造财富、人民政府创造环境”为运行机制的大众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把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对农民生产力的解放运用到了极致,通过千百万农民率先闯市场,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鼓励农民务工经商,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家庭工业和个私经济,率先在全省快速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分化,让千百万农民成为自主创业创富的市场经营主体,形成了“百万能人创业创富、千万农民就业致富”的新格局。以乡镇企业、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不仅带动了农民快速致富,也成为推动浙江工业化、市场化最强大的力量。花园村、上园村、邵家丘村、缪家村等村庄的发展都实证了这一以农民大众为创业创新主体力量的创新发展之路。农民大众和民营企业成为全省市场经济绝对的主体力量,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中的浙江农民的创造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同时,浙江各级政府按照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以人为本谋‘三农’”的要求,为农民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环境,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形成了“人民大众创业致富、人民政府管理服务”“人民大众创造财富、人民政府创造环境”的大众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这一发展路子非常全面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浙江这一大众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浙江“三农”发展表现了极大的创造力。
二是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之路。城乡关系在“三农”问题解决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改革了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允许农民到城镇务工经商,走出了一条农民城镇农民建的城镇化之路,县城和小城镇成为农民首选的安居乐业之地。特别是从新世纪以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制定《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实施了新型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双轮驱动的新战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大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快速缩小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方面的差距。经过十几年坚持不懈的建设,我们这11个个案村庄无一例外地都变成了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和新一轮“上山下乡”的热潮,追求绿色生态的城市消费者热衷于到美丽乡村来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城市有识之士和城市资本技术也开始出现了“上山下乡”,到美丽乡村发展民宿等美丽经济和现代农业。传统农业也出现了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趋势。家家粮棉油、户户小而全的小农经营大幅减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留学归来的高层次农二代和来自城市的农创客给浙江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农业出现了功能多样化以及与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的新趋势,休闲观光农业、文创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快速增多,现代农业呈现出与第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绿色化、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让浙江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态势。
三是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的生态生活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稀缺,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产品短缺、工业品供应匮乏问题,被迫走了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数量型经济发展之路。在世纪之交,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和绿色浙江的新战略。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习近平在安吉余村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农村经济发展上,把为农民创造优美生活环境、优良生态环境放到首要位置。本丛书11个样本村无一例外地都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整治,将原来污染严重的垃圾村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像余村、棠棣村、清漾村、沙滩村等都成为美丽乡村精品村和文化旅游名村,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引以为豪的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也成为城市人越来越向往的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越来越多的城市消费者、投资者兴起“上山下乡”的新热潮。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体验农业等“美丽”经济和“乡愁”产业成为“两山”转化的有效载体,这些绿色产业成为浙江农民创业就业、创业致富的新亮点。
四是坚持走“对外开放、对内开放”相互联动的特色块状经济的开放发展之路。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发展路子的比较,使浙江干部群众意识到全方位开放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发挥资源小省、市场大省优势的必然选择。浙江抓住中国的对外开放新机遇,大力发挥劳动力人才和工贸优势,大力发展市场在外、原料基地在外的“两头在外”的集聚化、特色化生产加工、贸易基地,形成了柯桥轻纺、海宁皮革、义乌小商品、永康小五金、桐乡羊毛衫、东阳红木家具、大唐袜业等特色块状经济。本书的11个样本村在这一开放发展大潮中形成的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专业村的发展模式,则是浙江这种开放型块状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生力军。这种“两头在外、无中生有”的块状产业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撑和竞争力所在,都是浙江农民创业就业的主阵地,也是浙江民营经济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浙江这些以县城和小城镇为依托的特色块状经济集聚发展的地方,浙江农民只要有劳动能力就可以找到工作岗位,只要有资本就可创业办实业。目前这种对外对内双向开放和市场原料两头在外的块状经济正向产业集群的方向转型,并通过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通过这种双向开放的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以农民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也得到了不断提升,成为浙江“三农”发展极为亮丽的风景线。
五是坚持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互促共进,鼓励先富帮扶后富、双管齐下的共创共富的共享发展之路。在40多年改革发展中,浙江农村逐步形成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主体和基础地位,强调这适合农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特点,也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但我们家庭经营规模太小、数量太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发挥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经营在农民走向市场中的服务作用。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浙江在农业经营体制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按照承包农地“三权分置”的原则,促进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大力发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合联组织,为农业家庭经营提供全方位的合作服务。与此同时,村经济合作社作为集体土地所有者代表和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承担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社员服务的职能。在农业创业创富和收入分配方面,我们致力于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通过勤劳致富和创业开拓市场先富起来,同时引导和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本丛书中处于欠发达地区的缙云北山村、海岛地区的蚂蚁岛村和龙峰民族村等,也都先后走上了先富带后富、大家一起富的共富之路。浙江40多年改革开放中的“三农”发展实践证明,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不能通过计划经济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过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来实现,而是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和政府的积极有为作用,让千百万农民成为独立的家庭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此基础上,政府通过发展合作经营和扶贫攻坚,帮扶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增强发展能力。只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群先富起来,才能形成先富带后富、大家共同富裕的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浙江村庄发展的个性特色和影响因素
以本套丛书所述11个村庄为代表的浙江村庄发展经验弥足珍贵,有许多值得全国村庄借鉴的地方。而通过对这11个村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社会文化、人文环境、政府服务等多方面的深入挖掘和综合思考,揭示这11个村庄之所以发展快、发展好、发展有个性特色的深层次的原因及其规律性,则更是我们这套丛书出版所要达到的一个重大预期目标。全面分析浙江这些村庄的历史文化、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特点、人文因素、发展环境、政府服务等多方面因素,浙江村庄发展与下列五大因素密切相关:地域位置与资源禀赋、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乡村能人与乡村干部、改革政策与民众认知、地方领导与地方治理。这五大因素影响并决定着村庄发展方向、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
首先是地域位置与资源禀赋。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就是受这方面因素影响特别大的地方,尤其是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村庄发展以及民风民俗影响更是特别直接。浙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三角地区,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气候多变同时又有人多地少、山多田少、人均农业资源不足等特点。这些地域特点与资源禀赋总体上使得浙江农民和村庄发展形成了自身的群体特征。农业生产一年四季都可进行,农民既勤劳又节俭,家庭手工业发达。同时相邻地区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如杭嘉湖、宁绍平原这种江南水乡地区的村庄与村民同浙西南山区、浙中山区盆地的村庄产业及民俗民风的差异性也比较大,但总体上浙江村民勤奋节俭、农商兼营、心灵手巧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次是文化传承与人文素养因素,这也是对村庄发展影响久远的因素。浙江是中华民族5000年农耕文明实证地、中国农业文明重要发祥地,有将近万年的上山文化、八千年跨湖桥文化、七千年河姆渡文化、六千年马家浜文化和五千年良渚文化,这种农耕文化对浙江村庄和农民影响极其深远。农耕文化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农事理念,巧用资源、精耕细作的农作制度,勤劳勤俭、勤学勤勉的农家品质,村落集居、族人互助的农村价值及耕读传家、回馈乡里的乡贤精神都使得浙江村庄发展带有明显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影响的深深的烙印。
第三是当地乡村能人与乡村干部因素的作用非常巨大。我们从11个样本村的40年改革发展的历程与成效来看,乡村能人和乡村干部的行为、思维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尤其那些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富起来的村庄,诸如样本村中金华的花园村、温州的上园村、宁波的邵家丘村、绍兴的棠棣村、丽水的北山村等,都是由乡村能人和乡村干部带头闯市场、带头经商办厂兴实业而带领村民群众走上共创共富之路的。可以说在所有发展因素中,这种能人因素的作用是极其明显的,尤其是村庄的干部,应该既有创业创富闯市场的能力,又有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奉献精神,这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是政策导向与民众认知的因素。这在村庄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的影响力也特别的明显。浙江这种具有悠久的农商兼营、工农商皆本的地俗文化和人多地少的地方,在计划经济和以粮为纲的左的年代,浙江人的手工业和家庭工业、小商品生产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光了,农民生活十分贫穷。在1978年改革开放和普遍实行包产到户的新的改革政策环境下,浙江农民发展商品生产、乡镇企业、个私经济的积极性得到全面激发。从实践来看,农民群众对改革政策的认同度越高、响应越热烈的地方,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越快,农民们致富的速度也越快,政策效应也越明显。当然,这也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力度密切相关,政策宣传和贯彻落实越到位的地方,农民群众认知度越高,政策效果也越明显。
第五是地方领导和地方治理的因素,这也是村庄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地方领导思想是否开放、思路是否开阔、对“三农”工作是否重视、对农民群众感情是否深厚、工作作风是否求真务实,这些都关系到能否为当地村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如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地方领导、金华东阳义乌地方领导、宁波余姚地方领导的思想比较开放、开明,作风求真务实,就为这些地方村庄改革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在乡村地方治理上,浙江农村都比较好地实行了村民委员会自治的地方治理,并且很多地方都把村民自治与德治、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村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合一”的地方治理模式,为村民自我治理、自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理机制。
总之,浙江村庄在40年改革开放中发展的经验弥足珍贵,值得各地借鉴,发展的内在机制、规律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农”发展的规律性。本丛书记述的浙江11个样本村庄的发展各具特色,但也有许多共性的经验、规律可循,期望读者们能从这一丛书的村庄发展案例中发现一些对今后中国村庄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希望大家将这一丛书看作研究浙江40年改革开放村庄发展和“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中国村庄发展:浙江样本研究”项目首席专家 顾益康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