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重前行的清漾古村
在历史上,清漾村民和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百年来,清漾村作为耕读文化的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村落文化传统。伴随着农村社会的常规化与非常规性变迁,清漾村的各种社会元素发生了解构和重构,特别是村民们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向往,使得传承千年的传统民居和古村落已然无法满足村民们追求现代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实力的村民纷纷搬离老宅,失去原住民的传统村落社会和文化日渐萧条。再加上这些老宅年久失修、结构老旧,受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不断地遭遇被破坏、被毁灭的危险,传统村落陷入了凋敝之中。访谈中,有村民说:
1958年大办食堂,祠堂就变成了食堂了,那个时候祠堂的对联已经损毁了。1982年前,这个祠堂是8个生产队的仓库,放一点农具、稻谷等。1982年以后,分给了每家每户。离得近的农户就把很多东西都放在祠堂里,后来(1996年)祠堂里着火了,由于原来的道路不通畅,消防车进不来,火烧的比较厉害。1996年祠堂被火烧掉以后,一些农户还是在用的,自己用木头撘一下。
对于清漾村民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世代居住、习以为然的生活空间蕴藏着清漾毛氏先人积累的生活智慧。改革开放之初,中央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鼓励广大农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很少顾及文化建设。毛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没有摆到现代化建设的日程,村级组织和村民缺乏对于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的自觉,更谈不上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清漾毛氏文化深厚,但未被人识。在外人眼里,清漾村只是个地处偏僻、交通落后的小山村。调查中,毛旭明老先生回忆道:
我模糊的记得以前我们是生产队然后变成合作小组再是包产到户,那个时候我是十一二岁。我们村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最近几年。80年代的时候,我们村响应上级的号召,种养殖多一点。当时江山倡导农村发展“一桃(猕猴桃)二白(白羽乌骨鸡、白鹅)”特色产业,那个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乱搭乱建的现象。当时污染最严重的就是白鹅。当时,我们有任务的,每家每户都要养几只。专业户也有,散养也有。当时,村里很多地方都是坑坑洼洼。之前我们没有养鹅的时候,村里的土地虽然没有硬化,但是也是很平整的。但是,养了白鹅后,白鹅喜欢啄泥土,村里的平地都被整的坑坑洼洼,小溪和路边都是垃圾。说实话,当时我们村的环境是比较差的。而这个污染状态一直持续到2006年左右。
毛冬青也谈到了这一情况:
没开发之前,其实当时那里(清漾村)比较落后的。之前我去讲课,我讲他们男的不像男的,头发那么长;女的不像女的,连头都不梳。卫生情况很差,鸡都跑到树上去了,我们从树下经过都是跑过去的,怕鸡屎掉到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