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体交往礼俗

一、个体交往礼俗

人际交往礼俗不仅反映了交往主体个体的交往能力、思想素养、道德风貌,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象。在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形成的交往礼俗,主要目的是增进情感,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了一系列的礼俗。

(一)相见礼

相见礼是指人们相互见面时遵守的礼节。民间相见礼主要包括趋、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鞠躬、寒暄等形式。这些礼节规范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经千年流变,有些礼节已消逝在历史的烽烟里,有些则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清漾村由于聚族而居,整个村庄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们沿袭了如《清漾毛氏族谱》中收录的族规、乡约所要求的,待人热情,恭敬有礼。彼此见面,都会打个招呼:或点头示意,或握手问安,或打躬作揖,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热情和关心。“你好!”“你吃了吗?”“你干什么去?”可以说是村庄里最常见的打招呼用语了。“民以食为天”,尤其在物质资源匮乏的年代,问对方是否吃饭也表达了一种关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条件整体趋好,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吃饭已不是什么问题,但“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而当你与人尤其是村里的熟人擦肩而过时,不自觉的会问候一声“你干什么去啊?”基本上,并非真要对方告诉你去干什么,更多的是打个招呼,表示看见对方了。当然,在村子里,如果此时熟人正需要人帮忙,这就好比打开了一条通道,让他可以开口请你帮个忙。“你好!”一词无论对陌生人或者熟人都很适用,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不仅打了招呼,而且还表达了对他人的一种祝福。

(二)称谓与避讳

虽说名字本身只是一个符号,但在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对名字的称谓往往体现着尊卑贵贱的等级色彩。清漾村人在称呼上多以亲属关系或模拟亲属关系来互相称呼。非直系亲属关系的长辈按照辈分来称呼,平辈之间多以哥姐弟妹相称,长辈对晚辈则直呼其名或者用“娜妮”(小姑娘)这样的词来代替。对于不同的交往对象及在不同的场合下要用不同的指称,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忌讳,不能随意称呼,否则就是失礼。俗话说得好“喊人问候不折本,只要舌头打个滚”。民间的称呼带着浓浓的乡情,令人闻之欣然。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交往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礼俗,是避讳。为了表示尊敬,在双方谈话时,像死亡、灾祸、恶疾等不吉利的字眼要通过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死”字用仙逝、驾鹤西游等。去别人家做客,谈话时涉及对方尊长之名的字眼要有意地回避过去,否则为不敬。古人有“入门问讳”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