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环境
清漾村位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东南部,距江山市中心25千米,正处于江山市南北长东西窄的版图中心。清漾村所在的江山市,位于钱塘江上游,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市中心距衢州机场50千米,距黄衢南高速公路江郎山出口仅3千米,205国道贯穿境内,有城乡公交车202线经石门集镇,连接清漾村和江山市区。2018年全村总面积4455亩,山林面积2669亩,耕地总面积738.73亩。人口1100多人,分8个村民小组。村庄建设用地12平方千米,传统建筑聚落约3平方千米。
据记载,早在1600年前,清漾村就坐落在古镇安镇,现改名为石门镇。石门镇地理位置优越,东藏古刹仙居寺,南屏奇峰三片石,西有天成神仙床,北依平岗索赋岭。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江山石门人赵镗撰写的《石门乡记》说:“吾乡,古太末地。北抵府治,南通八闽,东连括苍,西达江右。山有江郎、双石、云峰之奇,水有文川、前溪、西潭之秀。夫自有宇宙即有山川,自有山川即有人物……石门者,余乡地名也。以面向江郎,两石如门,故名。又曰镇安者,相传闽地数反侧不安,而设三堂以镇之,故名。其地自瑶岩发脉,中涌为螺峰尖;迤逦而衍为黄泥冈,一带而下若排形然。上街头为首,毛氏居之;东南街为中,周、江、胡诸姓居之;最下为泉塘,则余族居之;又其南一支,自里畲落脉为上山头,周氏祖居。”据清同治己巳年(1869)《清漾毛氏族谱》记载:“清漾在须江(江山旧称)之阳、(江)郎山之阴,去县治三十五里,镇安(即今石门镇)在东北之三里。”
今天的清漾村,有“西依江郎,南望仙居,北枕石门”之称。北面距石门镇中心1千米,西面离国家级5A级风景区江郎山4千米,南面到仙居寺3千米。西面仙霞古道傍村而过。仙霞古道是沟通浙闽交通的要道,曾是连接南北商旅的血脉,“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旅之途、诗词之路、空海之路。石门镇处于始自江山城南的仙霞古道中间,古代的文人墨客和官贾,往来仙霞古道时必定要经过。
清漾村北、东、南三面环山,林木葱茏、蜿蜒起伏、曲折盘旋。西侧是万顷田畴,村落则如一颗明珠,整个地理环境构成了一幅游龙戏珠的美景。东侧有古老的清漾塔,一条“文”字形的文川溪穿村而过,一棵千年古樟树屹立在村头。村落周围被农田和低丘包围,自然环境显得平静而恬美。地处亚热带北部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降水量1650—2200毫米,3—6月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7%以上,易出现连续暴雨、大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梅雨结束后降水明显减少,气温高、蒸发量大,盛夏和初秋易发生干旱,期间受台风外围影响,也常造成洪灾。由于山区地形,清漾村的平均温度低于江山市城区1.2℃—2.6℃,降雨量也高于城区200—500毫米。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左右;无霜期253天。
在地质构造上,清漾村背靠的仙霞岭是由武夷山脉延伸而来的支脉,属陆相沉积形成的地质构造,清漾村相邻的江郎山就是由当时的河流或湖泊沉积的岩石所形成。在清漾村周边的水田里,往下挖1—2米就可以发现和江郎山几乎一致的红砂岩。这种岩石比较疏松,且岩石的胶结物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在造山运动作用下,侏罗纪形成的红色砂砾岩,发生断裂、扭曲、变形,然后在雨水的冲淋下,碳酸盐溶解,从而形成了断崖、孤峰、溶沟、石芽、溶洞等。因此江山也被称为“天然奇石博物馆”,有丰富的“四怪”:云怪、石怪、洞怪、泉怪。清漾村北侧的天然石门,就是这一地质结构的代表作。石门高20米,古藤倒悬,水帘如瀑。紧闭的门缝中似有横锁之印痕,如浮雕嵌于山中,正对着千年古刹仙居寺。清漾村所在的石门镇正是由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