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
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系列性研究课题,学科分布广泛,研究层次很宽,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具体单位很多,而在研究成果创新方面则有一定难度。因此本书为了可以实现研究目标,尽量确保观点及内容的科学和准确,在文章撰写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这是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在各类学术研究中,文献研究法一般不会缺位,它是最基础的研究方法。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数据的运用,为文献研究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更广泛的应用。收集和汇总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不仅速度大大提高,宽度和深度也大大增加。关键是研究者对研究课题的理解要更加深化,在吸收、借鉴具有启发性意义的观点、成果时,要更多地进行筛选,形成自己明确的观点。本文在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国国家品牌传播研究现状的了解,筛选出了一些更加精准的研究问题,并激发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本项研究方法主要在课题研究的早期使用。
(2) 案例分析法。在学术研究中,案例分析法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首先是有目的地收集和整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案例,通过故事、图表等形式佐证文章观点,增强文章说服力,并使文章看上去更加丰富。这是一种全景式还原社会事实的研究方法,可以甄选出特定研究对象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交叉立体研究,从而探寻出事件的规律与问题的关键。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构建4个层次品牌过程中的案例故事,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现实佐证。本项研究方法为本书后期的策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对比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是一项跨国别、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等的综合性研究,综合比较研究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在国家品牌的国际传播方面,其他不同类型的国家已经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实践值得我国学习并为我所用。城市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现在非常热门,但城市间的差别很大,可以直接借鉴的成果并不多,但是对比研究的方法应该很有作用。其他两个层次也一样。
(4) 跨学科研究法。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无论以某个单一学科的视角去研究,都会有很大不足,甚至获得一些片面的研究成果。只有通过跨学科的角度,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才能开阔研究视野,打通研究思路,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所以本文综合运用文化学、传播学、品牌学、营销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等多个学科知识,试图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得到更加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5) 趋势分析法。这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根据文献研究的成果,通过对新传播环境下国家品牌传播现状以及策略的研究,主要用于分析中国品牌国际传播的趋势。
本书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方法客观有效,数据分析技术成熟,研究结果实际可靠。在研究过程中,无论对于相关理论依据的检索,还是具体个案的分析研究,都以审慎、客观的态度进行,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2018-04-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4/10/c_1122659873.htm.
(2) Joseph Nye. Soft Power[J]. Foreign Policy,1990(80).
(3)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2.
(4) 赵凌云,冯兵兵.中国经济改革40年的阶段、成就与历史逻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8(09).
(5)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及背景[EB/OL].[2016-01-09].http://news.youth.cn/gn/201601/t20160109_7508475.htm.
(6) 中国品牌日,习近平“三个转变”重要指示指明方向[EB/OL].[2020-05-10].http://news.youth.cn/sz/202005/t20200510_12321953.htm.
(7)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6〕44号.[2016-06-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6/20/content_5083778.htm.
(8) 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品牌日”的批复.国函〔2017〕51号.[2017-05-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5/02/content_5190380.htm.
(9) 黄升民,张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品牌观念的历史演进与宏观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3).
(10) 刘沫潇.国家品牌的三维塑造:独特性、创造力、贡献度[J].对外传播,2018(10).
(11) 马振超.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分析[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