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国家品牌的传播渠道
国家品牌的传播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过程,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渠道和手段。在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和环境中,国家品牌的传播渠道是一种以“官媒”为主的载体模式,在这一体系下,我国在各个渠道的建设方面都较为完善。
印刷媒介方面,中国外文局是我国专门承担对外传播任务的新闻出版机构,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对外专业传播机构,书刊发行到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所出版的报纸杂志是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国际上也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除此之外,我国还有一批由相关行业部门出版发行的专业性对外传播刊物,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出版的外文画刊。
视听媒介方面,2010年,新华社挺进国际电视媒体主战场,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英文台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媒体在国家品牌传播方面迈上崭新的台阶。CCTV也致力于国际频道建设,已有韩语、英语、西班牙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频道,并且于2011年设立美国广播中心,雇用了曾供职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的记者。就目前看来,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CNC、CCTV、凤凰卫视为主力军,以地方卫视为方面军,以多语种、多频道、全媒体、全天候为发展趋势的对外国家品牌传播新格局。
新媒体方面,当前我国自建的国家品牌传播平台有中央及地方的新闻网站,驻外使领馆的网站,政府网站(国务院网站集群,地县网站等),尤其是外语网站,以及大型活动和展会的专题网站等。尽管如此,中国国情专家胡鞍钢在对世界一些国家的传媒(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电话、互联网、报纸图书、邮局等)做了深入调查和量化分析后得出:“美国的传媒实力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在反映传媒实力的四个方面中,中国的国内传播实力是美国的89%,传播基础实力是美国的56%,而国际传播和传播经济实力则分别只相当于美国的14%和6.5%。” (66) 这一结果反映了我国媒体在国家品牌传播上的一些弱势。
在当前的国际传播格局中,“西强我弱”的状况还相当严重,要对中国国家品牌进行全面、客观、正面的传播,首先,必须让中国自身的媒体真正“走出去”。近年来,以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以及中国日报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已经纷纷在国外直接创办媒体或者设立记者站。例如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4种语言向全球传播,海外整频率电台数量仅次于BBC,居世界第二位,海外整频率电台已遍及五大洲50个国家,近半数分布在发达国家。《中国日报》分别设有美洲版、欧洲版、亚洲版和非洲版。 (67) 其次,国内主流媒体要与国外媒体进行内容方面的合作。如国内传媒集团入股国外媒体、民营企业收购国外媒体等,就可以让中国声音直接发声于国外媒体。再次,主流媒体要进一步与新媒体融合。人民日报、央视英语新闻、中国日报等的Facebook账号点赞数均超百万。新华社跻身Twitter主流媒体阵营,平均转推次数等指标超越塔斯社、合众社。 (68) 近年,以电视媒体为主力军的国内媒体机构积极通过YouTube吸引海外观众,开拓海外市场。最后,充分利用非媒体渠道。除了媒体渠道外,各种国际文化、体育、教育、旅游和公共外交等活动,都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给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