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区域层级的省域品牌发展现状

三、 国内区域层级的省域品牌发展现状

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及“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不同区域镶嵌进一个全新的传媒生态体系之中,区域品牌塑造的传统格局随着竞合态势、传媒生态、社会网络和技术条件的变迁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不同省域开始进入一个百舸争流的品牌比拼与再造时代。

1. 区域一体化发展与抱团传播特征凸显

我国城市品牌发展整体现状除了上述的分类解读以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特点也不容忽视。一直以来,我国城市按照级别,存在省域城市整体发展的思路,现在比较流行的城市宣传就是以一个省的名义,多个省内城市各自推出一个宣传话语,最后整体打出省份的宣传标语。省也是一个区域,因此我们这里把这种传播方式粗略归类为省域一体的传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好客山东”案例,多个山东城市一起亮相央视,突出各自特色,又主打整体抱团式传播,有开有合。选择在央视集体亮相,体现了山东城市群抱团冲刺国家媒体公关宣传的一种策略,这种媒体投放只能选择全国重量级媒体,省级卫视在本省的传播效力最高,在全国来说都会打折扣,同时还要考虑站位高度与媒体属性匹配度的问题,央媒是区域城市整体传播最佳出口。

目前,在“区域一体化”政策的引导下,几个实力城市群的发展战略提得很响亮,这种抱团宣传打破了省域限制,更强调区位、发展互补的接近,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城市整体宣传,实现了组合实力增强、区域共赢,由此延伸出“区域品牌”的发展特征。以长三角城市群抱团传播为例,多家媒体联合推出“长三角一日”新闻行动,充分报道长三角各地积极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重大新闻事件。这一新闻采访联合行动,除了推动政策落地,介绍区域各项发展动态与成就,以媒体为渠道深化区域多个方面的合作交流,推动整个长三角城市形象的提升。

区域一体的抱团传播,不管是借助外部平台,还是运用内部平台联动合作传播,都比任何一个城市单打独斗要强,传播影响力更大。但是不可回避的是个体宣传还不够突出,区域内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个别城市深挖特色、包装形象必然需要更多的播出亮相的机会。

2. 国内省域品牌发展现状

(1) 省域品牌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根据我国《2018省域品牌发展指数(PBDI)》总体分析,通过对2017年30个省域的品牌发展指数得分值分析可以看出,品牌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指数得分平均值为0.333。在这30个省区中,11个省域的得分值高于平均值,其余的19个省域得分值低于平均值,这说明超过一半以上的省域品牌发展水平均处于较低层次。

(2) 省域间品牌发展水平分化严重。如图3-1所示,中国品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域较少,得分值在0.5以上的仅有5个,其中得分值在0.8以上的城市仅有北京与上海2个,其中大部分省域品牌发展指数得分值分布在0.1与0.3之间,占全部省域的一半。具体来看,北京、上海及重庆的品牌发展水平位居前三,其得分值分别为0.968、0.835与0.554,而排名后三位的省域分别为青海、黑龙江与宁夏,其中后两个省域得分值均不足0.1,显示了省域间品牌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两极分化严重。 (35)

图3-1 2017年省域品牌发展指数得分值频数分布

(3) 省域品牌发展现状分析。第一,区域分布不均衡,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华北、华东“双足鼎立”;东北与西北“双重凹陷”的分布格局。从图3-2中可以看出,2017年省域品牌发展存在区域非均衡特征,其均值排名依次为华北、华东、西南、华南、华中、西北及东北,显示了我国省域品牌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阶梯式格局。其中华北地区的省域品牌发展指数最高,均值达为0.455,其次是华东地区,均值为0.455,这两个地区成为我国省域品牌发展的“高地”。而西南、华南与华中三区域省域品牌发展较为均衡,其均值依次为0.377、0.318与0.300,与总体均值(0.333)较为相近,是我国省域品牌发展的“平地”。而西北与东北的省域品牌发展较为滞后,其均值分别为0.167与0.135,是我国省域品牌发展的“洼地”。

图3-2 2017年省域品牌发展指数区域均值与差异分布

省域品牌发展水平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特征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省域品牌发展的高水平集聚带,而河北、河南、安徽及湖南等临东省域形成省域品牌发展的次高水平集聚带,东北三省、陕甘青蒙等西北省域则省域品牌发展的低水平集聚区,西部地区的省域品牌发展高值主要集中西南地区,在渝川滇三省市。总体来看,这也与省域品牌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格局大致吻合。第二,区域内部差异呈现出华北与华东较为突出,华中与东北并不明显的格局。2017年,我国省域品牌发展水平的区域内部差异较为明显,具体见图3-2。我国华北地区省域品牌发展水平差异最大,其次是华东地区,两者标准差分别为0.310与0.193。前者主要是京津两地拉高了区域总体水平,却与冀晋蒙三省域形成显著分化态势;后者主要是考评的省域数量最多,既包括沪苏浙高排名省域,也包括皖赣低排名省域。西南、华南与西北的省域品牌发展水平差异相对均衡,三区域标准差依次为0.127、0.100与0.100,借助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海南国际旅游岛及“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和区域战略的实施,上述三区域的不少省域品牌发展水平脱颖而出,区域内部差异开始显现。而东北与华中省域品牌发展水平差异不大,两者标准差分别为0.039与0.023。这既凸显了这两区域考评的省域数量少,发展较为均衡的缘故,同时也反映了东北地区省域品牌发展水平普遍偏低的窘况,有效借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促进产业转型,激励创新创业、激发经济活力及提升宜居生活品质是该区域品牌塑造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