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品牌国际化传播的演变
所谓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开拓国际市场,传播品牌文化,使自己的品牌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的过程。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涌现了无数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品牌,他们敢为人先,率先走出国门,成为国际市场上的亮丽风景线。中国企业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一) 品牌国际化启蒙时期(1984—1994)
1984年,被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在这一年,海尔、联想、万科、四通、科龙、健力宝等一大批日后引领中国商业潮流的民营公司创建,中国的自主品牌开始起步。但是在这个时间段内,企业的主要方向还是存活以及扩大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没有盲目向海外扩张。自从1993年跨国公司在华大规模投资,一些市场经济的营销思想、企业战略、传播方式等让还处于懵懂时期的中国企业家大开眼界,肯德基、宝洁、通用、花旗银行等国际知名品牌让中国的企业看到了海外另一番景象。1994年7月1日《公司法》正式颁布,标志着中国的企业终于步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化管理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也有很多企业因为不适应市场化的竞争,不适应新的营销理念而倒闭或者被兼并,但是还是有很多在竞争压力下顽强成长起来的中国自主品牌。
(二) 品牌国际化起步时期(1995—2000)
1995年5月1日,三九药业在美国纽约第七大道和48街交界处的东南角租下一块广告位,“三九胃泰”成为第一个出现在时代广场的中文广告牌。从此之后,海尔、五粮液等大企业纷纷跟投,由此中国企业品牌进入了国际化传播的起步时期。
在市场环境的改变中,中国企业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而能否学会国际化传播对于未来能否确定品牌国际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很多企业在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不断在国外市场上与竞争对手角逐,199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首次将全球所有产业领域的公司纳入排行范围,而这也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在1999年,中石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化公司、中粮集团等“中国”字号企业进入500强榜单。与此同时,国家经贸委开始实施世界500强培植计划,并宣布将重点扶持像宝钢、海尔、江南造船、华北制药、北大方正、长虹等6家民营公司,促使它们到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这是中国企业追求全球化发展,从本土市场转型开拓全球市场的起点。 (3)
但是,在此期间中国的大部分民营企业还是存在着品牌认知的误区,多数企业还是沿用之前的贴牌生产,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规划。这使得后期中国制造的产品被贴上外国品牌的标签,国内企业只能赚取中间微薄的加工制造费用。
(三) 品牌国际化开放时期(2001—2008)
2000年开始,我国把“走出去”战略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迅速增长;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更是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经济强大、文化底蕴深厚、开放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形象,这为中国品牌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助力。
在这个时期,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也借助入世的东风,迈开了走出去的步伐,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打造自主品牌的道路。海尔在日本东京银座点亮灯箱广告;联想全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和笔记本所有业务;上海宝钢集团挺进世界500强……而且这个时期“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成为三大世界制造业中心,从通信产品到数码产品,从服装到配饰,几乎所有的世界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但是,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中国一流品牌名声不显,品牌的国际影响力较低,尚未出现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化品牌。而且因为中国商品的低价性导致国与国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贸易摩擦,成为WTO成员中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四) 品牌国际化深入时期(2009—至今)
2009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国家迫切需要外来资本的进入以提升国家经济发展,有的品牌通过合作来获取企业注资,有的则剥离并抛售非核心业务,因此中国企业加快了海外并购和品牌扩展的步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企业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平台;2011年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播出,以国家品牌为企业品牌背书;2013年,神十交会天宫……这些事件都从不同层面展示了中国的“大国形象”,也为中国企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中国企业具备了与国际企业不分高下的能力,在2014年BRANDZ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排行榜中,中国有11个品牌上榜,其中百度、腾讯作为民营企业登上榜单,且腾讯排名超过Facebook,品牌价值位列全球第14位,并跻身十大增长领先品牌。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通过创新获取差异化价值基础上,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与品牌传播水平,借助互联网等整合传播平台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形成国际化品牌认知,赢取消费者认同,依然是中国企业未来国际化道路的关键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