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一、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公司控股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内发行H股和A股,并分别在香港、纽约、伦敦和上海上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第二大油气生产商,是世界第一大炼油公司、第三大化工公司,加油站总数位居世界第二,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位。 (19) 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位。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1位。 (20)

(一) 品牌国际化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时候,“中国缺油”是不可想象的。当时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把生产出来的油气消费掉。在当时中国的第五大油田——地跨河南、山东两省的中原油田——从地下抽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超出当地的处置能力,他们就把多余的油免费分给当地农民。 (21) 但是从9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石油消费量的剧增。1993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也正是在1993年,中国开始了海外寻找石油的漫长征程。作为石油主要生产企业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也正式开启了国际化的进程。中石化的国际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摸索阶段(1993—1997年)、稳定成长阶段(1997—2005年)和规模扩张阶段(2005年至今)。

1. 起步摸索阶段(1993—1997年)

1993年2月18日,石化总公司与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合资的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公司开业。7月26日,上海石化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9月28日,我国自行研究、设计和制造的首套80万吨/年加氢装置在镇海石化总厂建成。11月8日,上海石化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从1993年开始,我国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中石化也开始逐步走出国门,在全世界范围内摸索国际石油市场的运作规律。在这个阶段,我国对进口石油依赖度并不高,中国石油国际化的目标也并不在于寻找油源,而在于熟悉国际石油市场的运作模式和规律,积累国际经验,培养和储备具有国际市场经验和国际视野的人才。在这一阶段,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1993年3月5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在泰国邦亚区块获得石油开发作业权。这是中石化公司首次在海外获得油田开采权益。1994年1月7日,国家计委批复同意石化总公司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建设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月9日,扬子石化公司与德国巴斯夫公司合资成立扬子巴斯夫乙烯系列有限公司,开工建设12万吨/年苯乙烯、10万吨/年聚苯乙烯等工程。1995年11月28日,“中国石化”注册商标(中英文+朝阳图案)、“火炬”服务商标(中国石化)。1996年7月10日,我国首套年产万吨溶聚丁苯橡胶装置在北京燕山石化公司投产成功,产品物理机械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1997年10月13日,福建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联合可行性研究协议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石化这一阶段对海外石油市场的拓展和与国内外石化企业的合资为日后全面走向国际石油化工市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技术和人才。 (22)

2. 稳定成长阶段(1997—2005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全球油价跌入历史低谷,中国石油企业及时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成功地抵御了面临的挑战。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7月27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同时,国务院改革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决定国内原油价格从1999年6月1日起与国际接轨,成品油从6月5日起执行新的价格,并实行新的价格机制和流通体制。在这种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石油全面步入国际石油市场。2000年2月28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独家发起方式设立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18日,初次公开发行167.8亿股H股股票及美国存托股份并成功在香港、纽约、伦敦三地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境内成功发行28亿A股股票,2001年8月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1年1月,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成立,开始投资海外油气业务,先后获取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等国家油气合作项目,在项目运营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中石化主要是通过在原油勘探、开采、油田经营、管道建设与运输以及与石油相关的技术服务、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和运营,规范海外项目和分支机构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进一步积累国际化人才和经验,为更进一步地规模扩张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23)

中石化的业务主要是石油的开采、销售以及相关化工产品的生产,它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共同垄断了中国大陆的石油市场。与另两家公司相比,中石化更注重化工业务,它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制品和化工产品生产商,原油生产则位居第二。公司的产品主要有石油原油、天然气、化纤、化肥、橡胶、成品油等。截至2005年底,中石化共有海外项目40个,分布在非洲、中亚、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美洲,海外油气资源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与此同时,中石化海外工程项目开发和执行能力也得以显著提升,并逐步向大型化项目发展,海外市场扩展到26个国家,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在这一阶段,中国石油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参股或收购的方式获取海外石油资源,在国际石油资源竞争中越来越显示出积极主动的姿态。 (24)

3. 规模扩张阶段(2005年至今)

自2005年下半年起,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原油生产无法满足由于这种经济扩张所带来的巨量石油需求,我国石油进口越来越多,石油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为了确保石油的稳定供应,作为石油主要生产和经营单位的中石化肩负着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石油的重担。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必然会走向国际化。所以说企业的海外经营不仅是一种战略选择,而且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所在。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中石化在2005年8月公布的中国500强排名榜上,以6342亿元营业额名列榜首。之所以取得如此业绩,与中石化一系列国际化大型项目建设以及中石化加大了对在产油田项目和优质油气资产的并购力度密不可分。 (25)

2006年,投资1000亿美元的伊朗亚达瓦兰合作项目是中石化2006年海外经营的重头戏。亚达瓦兰油田位于伊朗南部,据测蕴藏有1180亿桶原油和855亿立方米天然气,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未开采油田,同时也被公认为世界上储量最大的油田之一,这大大巩固了中石化在中东地区的地位。 (26) 2008年中石化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公司在叙利亚全部资产;2009年成功收购瑞士Addax公司;2010年收购西班牙Repsol公司在巴西40%权益;2010年收购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阿根廷公司,进入阿根廷油气领域;2011年2月2日,中国石化收购OXY阿根廷资产成功交割。2011年收购加拿大Daylight能源公司,进入北美非常规致密油气市场;2011年收购葡萄牙GALP公司巴西资产;2011年收购美国Devon公司、澳大利亚APLNG公司部分权益。 (27) 2011年5月13日,中国石化与荷兰帝斯曼集团合资建设的10万吨/年不饱和树脂工厂在南京化学工北园区正式奠基开建。2011年7月28日,中国石化新加坡润滑油脂项目奠基仪式在新加坡举行。2012年1月3日,中国石化与美国Devon能源公司签署协议,收购该公司在美国5个页岩油气资产三分之一权益。1月15日,中国石化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沙特基础公司在利雅得署延布炼油厂合资协议和天津聚碳酸酯项目合资协议。11月19日,中国石化与法国道达尔公司达成协议,收购该公司所占OML 138区块全部20%的权益。2012年,中石化在四川盆地发现涪陵页岩大气田,建成首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勘查开发示范基地…… (28)

目前,中石化已成功进入“非洲、南美、中东、亚太、俄罗斯—中亚、北美”六大油气富集区,形成“油气并举、海陆兼顾、常规和非常规协调发展、资源接替序列清晰”的发展格局。在海外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中石化通过调整体制机制和考核指标,加快管理国际化步伐,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向做强做优迈进。

(二) 国际化发展战略

全球竞争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必然选择,中石化在“走出去”战略中坚持企业全球战略,以战略先行的指导思想开展跨国经营业务。目前中石化实施“走出去”战略进入国际市场,在经营方式上,先通过战略联盟与资源国石油公司或国际大石油公司合作,后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单独勘探开发。其国际化发展战略主要有:

1. 建立国际战略联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战略联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普遍的国际化经营模式。我国石化公司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国际化经营必须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在上述品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描述中,已经谈及中石化在国际合作中的许多成就,也正是在这些战略联盟基础上的快速发展,成就了中石化在中国500强企业中的领先地位。再举一个例子,在2006年,中石化分别与国际石油三大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谈判并先后达成战略联盟的一系列框架协议。其中之一就是中石化选择江苏、福建、广州三地,与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共同经营1500个加油站。这对于后来中石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组建国际战略联盟,通过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获取知识等方式有效增强联盟各方自身实力,从而降低成本和风险,延伸价值链,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这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中的首选战略。

2. 突出企业主营业务。石化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国内经营转向跨国经营的循序渐进过程,大多从扩大直接商品出口开始,逐步走出国门,直接对外投资,进行跨国经营,其发展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1) 商品国际化阶段,即积极从事直接出口,把商品销售到国外;(2) 国外生产阶段,即通过海外投资,在国外直接进行生产和销售。比如与国外厂商进行长期合作,或在国外直接投资建厂生产;(3) 跨国公司阶段,即企业生产和销售国际化,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成熟阶段。通过进行跨国经营,在全球成立若干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最优化配置。中石化在国际化进程中也经历了这一过程,首先是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大力推广其品牌的影响力。然后就与跨国石化企业或本地规模大企业,进行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战略联盟。并进行海外投资与运营(子公司),建立中国自己的跨国石化公司,通过在多个国家建立子分公司,由母公司或总公司进行决策,为用户提供服务。

3. 推行人才国际化战略。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和核心。国际化人才战略是跨国公司成功实现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保证,海外经营一定要有雄厚的国际贸易人才,即注重高级人才的国际化。这一方面可以聘请“洋高参”,聘请世界著名大学的教授和著名石化企业的高管参与公司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际人才,还可以直接利用外脑。同时,在海外经营中,外籍员工数量很多,如何使他们真正融入公司,成为公司的一员,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引导中国员工形成雇员本地化和国际化是公司长远发展必由之路和共识。中石化领导向员工传递“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分国籍,不分岗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严格招聘,甄选高素质人才,提升外籍员工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认同中石化的企业文化理念;经常征求外籍员工意见,尊重外籍员工的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关心外籍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增强外籍员工的归属感。 (29)

4. 借力国际体育赛事。体育营销是依托于体育活动,将产品与体育结合,把体育文化与品牌文化融合,形成企业文化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借助万众瞩目的体育赛事,中国石化登上了更高的传播平台,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中石化的品牌形象不断亮相国际舞台,产品质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中石化在培育卓越素质和核心价值、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近年来不断强化品牌意识,丰富品牌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努力赋予其高科技、国际化的“人格魅力”。2005年,中石化先后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和十运会合作伙伴,中石化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北京奥组委、中国奥组委以及参加2006年冬奥会和2008年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提供资金、石化产品及相关服务。“中国石化”与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联系起来的活动不胜枚举,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国际化传播典型案例

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赛事是世界三大体育盛会之一,2004年F1中国大奖赛期间,通过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视转播和电视观众收看了中国F1大奖赛,中石化通过赞助大赛,使其形象通过转播传遍了全球各个角落,提升了中国石化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中石化牵手F1,就是利用F1赛事与石油石化产业紧密的联系,增强石化产品环保、科技、质量的形象,突现了中国石化共创世纪蓝天的责任,树立企业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形象;通过F1这个平台,在国际商界展现了中石化的实力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理念,让世界认识中国石化,了解中国石化,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石化向国际化迈进,为打造国际化的品牌形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赞助F1树立企业形象,是国际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成功的经验,开启了对外宣传的窗口,中国石化通过赞助F1,在国内外掀起了认识、了解中国石化的高潮,连续新闻报道、电视转播、十万册宣传手册,赛场内外和上海市区,中国石化F1形象的代表,F1奖杯都给国内外的观众形成了强烈视觉轰炸和冲击,开启了一个认识和接受中国石化的窗口。牵手F1更深层的意义在于,F1中国站赛事的冠名,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代表了一个民族工业实力的企业形象。中国石化是在通过获得F1大奖赛赛事的冠名,向世界宣传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宣传上海进军于国际市场的信心。 (30)